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二章

三国之侠骨柔情 by 乱舞2010

2018-5-30 06:01

第二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江陵城,雨不停,在城郊,有一家客栈,二楼挑出一面大旗,上书:忠义客栈。旗已经很有些褪色,客栈也很是破旧,在江陵这个军事重镇,忠义客栈如隐于一片云雾中,不为人所知晓。
  忠义客栈倚着山边,分为两楼,前楼为酒楼,后楼住宿,此时,在酒楼二楼一张靠窗的桌旁,一个大汉正举目远望,从窗口望出去,雨洗巫山,一片青葱。
  春,越来越近!
  然而,这个大汉似乎心情很不好,有一团愁云笼在他的额角。这个大汉的年龄在五十多岁间,鬓角已经有几许白发。
  三国之世,涌现出不少名将,然而,不管是哪一方势力,如果提起他的名字,都不得不竖起大姆指,“常山赵子龙,当世虎将,绝对不可小觑!”
  不错,他正是蜀汉皇帝刘备手下的虎将,常山真定人,姓赵名云字子龙。
  二十年前,刘备为曹操所败,抛弃妻子,寄人篱下,当是时,境况困窘不已,要当皇帝,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纵是想占据一小块地方,也是百般艰难。
  刘备的前途是如此黯淡,然而,赵云却偏偏选择在刘备人生的低谷,带着一队部曲,找到了刘备,从此,随刘备辗转奔波,开疆拓土,成为刘备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虎将。
  单看刘备最后的成果,赵云的眼光,不能不说有其独到的一面。
  可是,如今,刘备惨败夷陵,困居白帝,忧郁成病,一卧不起,赵云为什么不在永安保护刘备,却丢下大军,独自一人,潜伏在这遥远的江陵城中一家偏僻的客栈内。
  他来江陵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赵云真的是为刺杀朱然而来?可关羽严格意义上,是为潘璋和其副将马忠所擒杀,就算要为关羽报仇,也应该先在秭归,谋划刺杀潘璋。
  潘璋还好好的在秭归行使公职,赵云若纯为行刺而来,为何却绕过了潘璋?
  若是刘备恼恨陆逊火烧连营,那该杀的那个人也应该是陆伯言,为何他却潜伏城中,目标直指江陵太守府!
  更为奇怪的是,刺杀本应该是一件计划极为周密之事,对待目标,务求一击即中,这之前,行踪隐秘才是关键。
  赵云却大张旗鼓的,手仗青釭剑,杀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太守府守卫,搞的满城风雨,人人自危,他的这种反常举动,目的到底是什么?
  细雨如丝,山色空蒙。
  赵云驻目远方,脑中盘旋的还是和刘备在宫廷中激烈争辩的情形。三十年了,赵云跟从刘备整整三十年了,他在蜀汉的资历,除了关羽和张飞等少数将领,没有超过他的。
  而他赵云,三十年来兢兢业业,深为刘备器重,喜怒不形于色,行事低调稳重,不贪名,不争功,更重要的是,三十年了,赵云几乎唯刘备的指令是从,刘备叫他向东,他绝不西向,除了刘备攻陷益州,要犒赏众人时,赵云提出过异议,但刘备很愉快的接受了他的建议。
  他几乎没有反对过刘备。
  在旁人的眼中,赵云是刘备心腹中的心腹,亲信中的亲信。然而,令众人大跌眼镜的是,赵云竟然也会逆鳞。
  在征伐东吴的事情上,身为臣子的赵云竟然和一国之主刘备在大殿之上激烈的争辩,最终,虽然蜀汉皇帝刘备败下阵来,但是,赵云仍没有阻住刘备东征为二弟关羽报仇的决心。
  赵云闭上眼睛,轻叹一声,一杯酒落肚。
  与刘备在宫廷争辩的事,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决定,事前也没有经过严密的思考,更没有请教过何人,包括丞相诸葛亮。
  因为,赵云清楚,这是一件敏感万分的话题,如果自己和诸葛亮商量后,再作出决定,一来会落人口实,说他赵云和诸葛亮朋比为奸,图谋不轨;二来赵云不希望因为别人的建议而影响自己对局势的判断;三来赵云更不希望诸葛亮卷入此事,从刘备决定东征开始,劝谏书络绎不绝,然而,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一言不语,从容的置身事外,仿佛此事和他毫无关系。
  赵云很是不解,但是赵云没有问。
  赵云和诸葛亮共事十余年,曾在荆州有长达几年的合作。赵云太了解诸葛亮了,他不开口,一定有他的原因,有他的苦衷。
  所以不必问,纵然问了,也一定没有结果。
  然而,诸葛亮在东征这件大事上,绝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赵云那一段时间,并未和丞相有联系。
  但是,和刘备吵完架后,赵云却第一时间去找诸葛亮了,他去找孔明的目的,不是求孔明去向刘备求情,恕他冲撞龙颜之罪。
  而是让孔明帮自己向刘备推荐,由自己当任此次东征的先锋。既然谏阻无效,那就应该想着如何将东征的工作准备的充分些。
  赵云从来不是一个爱张扬的人,但是,也从来不是一个畏惧流言蜚语的人,蜀汉在赤壁之战和争夺益州的过程中,蒸蒸日上,涌现出一大批能征善战之将和深谋远虑之士,当益州初定时,损失的最高人才,只是凤雏庞统。
  然而,经历了汉中之役和襄樊之战,蜀汉的人才迅速凋零,关羽和张飞先后遇害,老将黄忠跟着过世,而刘备最为倚重的一个谋臣法正,也在黄忠前后过世。
  古人有云:其兴也勃乎,其亡也忽焉!这些顶级人才的过世,对刚刚称帝的刘备,不啻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马超曾威震西北,归附蜀汉后,建安二十年,孙刘联盟破在旦夕,吕蒙袭取荆南三郡,刘备亲自率五万精兵,南下公安,关羽驻益阳,和东吴对峙,大战一触即发,马超当时随军东征,奉刘备之命督临沮一带,但是随后曹操发动攻击张鲁之战,益州吃紧,刘备只得和东吴重修盟好,马超又随刘备回到西北前线。
  实际上,马超在荆州呆的时间并不长,对长江一线的环境地势并不熟悉,况且马超擅长的是骑兵冲击,而山地战和水战,并不是他的专业。
  因此,东征的先锋名单中,最适合的人选,除了赵云,就是魏延,魏延从荆州来,对荆州风土人情,山川地貌,都是非常熟悉的。
  汉中之役结束后,刘备破格提拔魏延,领汉中太守。魏延坐镇汉中,刘备筹划东征事宜时,遭到朝中多人的反对,刘备急需能征善战的将领,替自己分忧解难,可是,一向好表现自己的魏延,选择了默不作声,安安静静的呆在汉中,没有发表任何有关东征的想法和思路,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在这种情形下,赵云又开口了,自荐为东征先锋,没想到,刘备第一时间拒绝了他。
  这让赵云倍感惊讶。他的心目中,刘备绝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主公,不可能因为在宫廷中,他和刘备的激烈辩论,而对他心生怨恨,有意将他挤出东征的名单。
  可是,刘备痛快淋漓的拒绝,却让一向沉稳厚重的赵子龙坐不住了。
  现在,普天之下,能改变刘备想法的,只有一人了。
  丞相府古朴庄重,并不大气,诸葛亮见到赵云时,笑道:“子龙,我知道你终还是要来见我。”
  赵云开门见山,揖道:“丞相既然已知子龙来意,还请丞相代我向主公推荐,委我伐吴先锋一职。”
  诸葛亮示意赵云先坐下来,他亲自替赵云斟满一杯茶。
  “子龙,稍安勿躁。”
  赵云将茶饮尽,叹道:“丞相,主公为兄弟情义所障,冒然出兵伐吴,实非上策。”
  诸葛亮反问道:“子龙既然意见与主公相左,却又为何要主动请缨?”
  赵云答道:“为人臣子,不得不尽忠以报国家,荆州山川地理,我最熟悉,我不去谁去?”
  诸葛亮点头道:“主公有子龙,真福气也!争辩不避嫌疑,自荐不惧流言。然则子龙是否知道,我为何不对此次东征,有任何建议?”
  赵云摇头,不错,他的确猜不透诸葛亮这一次对东征的态度。
  诸葛亮饮了一口茶,
  “主公重情重义,虽九死不违忠义,若主公不是这样一个人,我想,我亦不会追随主公,近十五载,子龙觉得我这话对么?”
  赵子龙点头同意,他追随刘备三十年,在他心中,若刘备不是一个明公,他赵云又岂会甘心情愿,随刘备南征西讨,开疆拓土。
  年轻时,赵云以为公孙瓒是当世豪杰,白马义从,杀的乌桓鲜卑人仰马翻。但投到公孙瓒麾下后,赵云才看清,公孙瓒原来也绝不是忧国忘家之辈,每日只苟苟于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夺地盘,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赵云失望之至,遂以兄丧为辞,毅然离开公孙瓒。
  当时刘备亦在公孙瓒营中,赵云对刘备匡扶天下的志向犹为佩服,然而,刘备和公孙瓒是好友,公孙瓒长刘备数岁,刘备称公孙瓒大哥,赵云不想让刘备和自己都背上不义之名,因此,一直没有投入刘备麾下,而是回到河北,静伏待机。
  公孙瓒兵败身死后,曹操和袁绍对峙官渡,一场大战在际,赵云重出河北,探听到刘备正在河北,急忙赶来相会,从此跟随刘备,刘备的为人,赵云岂能不清楚?
  诸葛亮本是一流的才辩之士,话匣一旦开启,立马如东流江水,滔滔不绝。
  “此次孙权背盟,袭杀云长,而益德之死,虽和东吴无直接联系,但东吴也脱不了干系,东吴袭抢荆州,是国仇,杀害云长和益德,是家恨,有此国仇家恨,而不思报仇,何谈忠义?”
  “这……”赵云一时语塞,半晌,转口道,“丞相莫非是赞同伐吴?”
  “然则,东吴新占南郡,收得降兵数万,又袭杀云长,军威大震,士气高涨,人皆愿战,此时出兵伐吴,实不是最佳时机。”
  此话仍是在理,赵云如坠五里雾,不知诸葛亮的真实想法。
  “我国之中,能成功劝阻主公的伐吴之人,恐怕只有法孝直一人。只是可惜,孝直早逝,此莫非天意?”
  “为何?”赵云不解,“非我赵云一定要将丞相与孝直强比,在主公心目中,对待丞相自然更加亲近。”
  诸葛亮长吁一口气。
  “问题正在这里,正因我等与主公亲近,主公盛怒之下,必不会听我等的劝谏,然,主公敬重孝直,且主公在公安时,进退失据,而正是孝直自毁名节,揽背主之恶名,东迎主公,才让主公翻然翱翔;主公之于你我,有恩;孝直之于主公,有恩。”
  “惜哉孝直已经过世,今群臣和子龙纷纷进谏,都与主公意见相左,主公盛怒之下,必不听,我若强行再谏,结果仍然一样。而必然会导致人言汹汹,群疑满腹,益州仍有不臣之贼子,若让他们寻机闹事,岂不危及国家安定?”
  赵云这才慢慢理解诸葛亮在东征一事上的苦心。他知道强谏无用,为维护蜀国稳定,诸葛亮选择沉默,沉默的态度,让不臣之贼子捉摸不透,诸葛亮到底是赞同刘备,还是反对刘备,他们难以判断,也就无从下手离间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二人。
  赵云不由起身,对诸葛亮一揖到底。
  “丞相良苦用心,赵子龙此时才得领悟。”
  诸葛亮忙起身回了一礼,道:“子龙,你我共事多年,何须行此大礼!”
  赵云答道:“应该的,丞相深谋远虑,我由衷佩服。”
  两人回身坐定。诸葛亮就道:“子龙,你请缨加入东征队伍,主公已经和我商讨过了。”
  “哦。”赵云眼一亮,“如何?”
  诸葛亮又反问道:“子龙,你说,如今,益州和荆州,孰轻孰重?”
  赵云不假思索。
  “丞相不是说过,主公在荆州之时,北畏曹操,东惧孙权,荆州虽是战略要地,但是夹在魏吴之间,施展不开,且荆州近十余年屡遭战火,创伤严重。而益州户口百万,民殷富实。守,北有道路之险,东有江河阻遏;攻,北可出秦川,威胁长安,东可顺江而下,虎视南郡。如此分析,自然是益州重要。”
  “子龙说的,句句在理。”诸葛亮赞同道,“子龙,可否记得当年主公入川,所带的主将是谁?”
  “黄忠,魏延,霍峻。”
  “不错,但为何不是云长,益德和子龙你呢?难道你们不是更适合吗?”
  赵云侧耳聆听。
  诸葛亮道:“荆州在时,益州还是未知数,因此,主公才留我等守荆州,而提拔新人,攻取益州,倘若事情不济,仍可退保荆州;现今益州已经为我所有,而荆州反成未知数,自然要以益州为重,现汉中有文长,阳平关有孟起,北方应保无虞;反而是成都与南中,仍是有些动荡,此次东征,我曾建议主公不必以万金之躯,亲临前方,然主公坚持要亲临前线。江州地处成都,南中和秭归之间,适合屯驻重兵,以备各方变动。”
  “我已经向主公提议,由子龙你来督江州,同时担当前线的后勤供应重任。”
  到现在,赵云脑中不断盘旋着诸葛亮的话语,仍是字字在理。
  章武二年秋,让蜀汉举国上下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是赵云无法接受的,刘备一背子在马背上打滚,大战小斗不下百余次,什么场面没有见到。此次东征既然已经是无可逆转,刘备亲为主帅,虽然众将表面反对,内心也知道,他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
  纵然不能全胜东吴,至少,以刘备的作战经验,不可能会有太大的纰漏卖给东吴。然而,事与愿违,刘备惨败,惨到几乎是仅以身免。
  一路败退,直到鱼复,并改鱼复为永安,才刚能喘上口气。赵云一得到消息,立刻率三万精兵,星夜赶赴永安。
  赵云进驻永安后,发现东吴的部分追兵已到城下,不时觊觎,不错,若是能生擒蜀汉皇帝刘备,这是一件天大的功劳,东吴上下,谁不想据而有之?
  赵云立刻全城戒严,同时高靠免战牌,不与吴军交锋。
  赵云明白,吴军一路追击,士气正高,然而,长途跋涉,他们的攻城器具,肯定不完善,另外,东吴战线拉长近千里,粮草供应,很快就会成为问题。
  如若陆逊聪明,赶快撤军而去是上策,若在永安僵持,时间越久,赵云就越有把握一战击溃吴军。
  赵云想的没错,吴军在城下不过盘旋数日,就纷纷退去。
  当赵云再见到刘备时,他大大的吃了一惊,他看到的仿佛不是一国之君,而只是一个老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满面沧桑,眼窝深陷,木然的躺在床上。
  赵云在那一刻,忽然恍悟过来,原来,已经整整过了三十年了,三十年前,当刘备第一次握着他的手,和他彻夜长谈天下大事时,他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那种要匡扶天下,建功立业的心潮澎湃,想想仿佛还只是昨天。
  然而,事实上,已经整整过了三十年,
  三十余年,难道真的只是一场梦而已?
  梦醒之后,自己双鬓已斑白,而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难道就是昨天那个意气风发,侃侃而论国事的刘备?
  惆怅笼上心头!
  惆怅在永安,惆怅在江陵,惆怅一直如影随形,斩不掉,剪不断,多少次,赵云想要将它化去,用尽一切办法,将它化去。
  赵云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突然会生出这种奇怪的感觉,它紧紧缠绕着自己,让自己寝食难安。
  赵云本不爱喝酒,可是,如今,醇酒一杯接着一杯,有时候,赵云自己都分不清楚,他是为了把自己灌醉,还是要把那挥之不去的惆怅灌醉,好让自己的心灵能得到片刻的安静。
  他不会忘记,在永安宫中,白发苍苍的刘备的殷殷托付,他不会忘记,白帝城外,眼眶带泪的孔明的郑重嘱托。
  这件事情,必须要成功,绝不能失败。
  赵云的眼前浮起了那一幕血雨腥风,当阳长坂,他的怀中抱着沉睡的阿斗,他的浑身上下,溅满了曹军将士的鲜血,然而,他的心中没有一丝惆怅,只有无尽的豪气。
  而现在,惆怅仍萦绕全身!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