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爽新人生

老眼儿

都市生活

八月底的北桐市,温度高得有些吓人。 就连树丛里的虫子,都热得无力鸣叫。 “这日子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1037章:生疏、课堂和注意事项

最爽新人生 by 老眼儿

2020-12-18 12:13

  市里面的领导和大老板们走了一遍过长后,周方远家的亲戚们才联袂而至。
  大家都很关心周爸的健康,一个个嘘寒问暖的,一脸关切的表情。
  不管他们是真的关心,还是因为周家此时的身份地位而做出来的假象,周方远他们都不在乎。
  其实时至今日,周家的这些亲族们,在周方远一家三口的面前,已经不知不觉间多了几分生疏。
  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双方的身份地位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就好比小爷爷家的小叔,以前和周爸关系还算不错,虽然不常见面,但每年过年相互拜年的时候遇到了,还会坐在一起喝点酒聊聊天什么的。
  可如今呢,他站在周爸的病床前,很是恭敬。
  周方远虽然尽量避免家族企业,但亲族如果真的求到头上的时候,他也不可能真的就置之不理。
  而且就算他不理,周爸也得理啊。
  如今周爸名下有一家物流公司,就是之前一只给金波罗全国送货的车队,早就独立出来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物流公司。
  这家物流公司没有并入远方集团,而是完全独立的存在。
  小叔现如今就在这家物流公司里当了一个部门经理,周爸就是他的顶头上司,所以他在面对周爸的时候,已经不是面对大哥的样子了,而是更像是下属面对上司的感觉。
  不仅仅是神态语气,包括礼仪方面,也让人完全无法挑出毛病。
  其实这样很不好,当然不是说有礼貌不好。
  拜访那可是一门学问,看望病人更是一门艺术。
  当亲友、同事、同学患病时,前往探望、慰问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礼节。
  如果我们在看望病人时如果不注意礼仪细节,就会影响到其他病人或我们所探望的病人的身心健康。
  所以,到医院探望病人,也要注意相应的文明礼仪。
  比如说要注意声音,尤其是多人一起去探病,很容易就会扰乱医院的秩序,给住院的亲友、家属、其他的患者及医院都会带来麻烦。
  人多声音大,如果还有孩子在,那么病房就像菜市场一样,影响了其他人的休息。
  探望病人时,还要更多地考虑到以病人休息为主。
  他们更多的是希望静养,探望者不要在病房内逗留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多十五分钟为好。
  同时,要注意适时地、婉转地结束探望,一方面避免因为探视时间过长影响了病房里其他病人的休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病人多休息,避免疲劳影响其身体恢复。
  另外探望病人时应选择适当时机,尽量避开病人休息和医疗时间。
  由于病人的饮食和睡眠比常人更为重要,所以不宜在病人吃饭或休息时前往探视。
  如果是探望住院的病人,还应在医院规定的时间内前往。
  若病人正在休息,不要打扰,可稍后再去。
  还有,在决定去探望某个病人之前,有必要先向人简要了解一下病人的病情。
  要弄清楚病人住在什么医院、什么病区和什么病床号,还要了解医院探病的时间。
  还要准备一些礼品送给病人,空手空脚俩膀子抬颗头就去探望病人,实在是很实力。
  除此之外,还要遵守一些其他的规则。
  比如说要在医院允许的探视时间范围内去探望病人。
  探望病人之前,应当对病人所患的疾病和病情有所了解。
  要尽量避免接触病人的用具、衣物,更不要带小孩去医院。
  言行要得体,进屋敲门,不大惊小怪,正常握手,尽快落座,目不旁顾,注意问话,不夸夸其谈,多做鼓励,提供帮助,不宜拖沓。
  探望病人还得注意方式,因故不能亲自去探望,可以写慰问信或卡片请他人转达。
  病人若是在家休养,不宜以打电话的方式问候,因为病人有可能不方便接电话。
  总之,探望病人是有一些礼仪需要注意的,但在注意礼仪的同时,也不能太过死板。
  过于死板的结果,就是给人生疏的感觉,尤其是自家亲戚,这种感觉让人很不爽。
  周方远就有过好几次探望病人的经验。
  面对外人的时候,他也会做得很好。
  进病房先敲门,然后等待里面的回答,这是对患者的尊重,不引起他的心烦。
  轻抚或微笑可代替平常的握手问候,这比那些客套的言语更能传递友爱的信息。
  进门后找凳子坐下来,老站在病床前,病人会觉得不舒服。
  不要对病房内的摆设大惊小怪,那些东西病人已经习惯了。
  不要将病人的现状与患病前进行比较,可以问一下病人住院的感受、饮食或护理情况,但不要求全责备。
  与病人谈话时,最好由病人来引导话题。
  譬如有的病人喜欢讲自己的病情,而有的则不喜欢讲自己的病情。
  探望时应着眼于病人的服务,他偶尔还会主动问:“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
  像是有的病人求愈心切,他就会想办法协助医生鼓励、安慰病人等等。
  可归根结底,那是外人而不是家人啊,面对家人,他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姿态。
  偏偏这样的人还不止小叔一个,除了平时接触比较多的几个亲戚以外,其他人,大抵上都是这番姿态。
  后来周方远脸上也挂上了公式化的笑容,其实他心里已经非常不爽了。
  ……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周爸的血糖水平逐渐降了下来,病情也越来越稳定。
  来探病的人渐渐少了,周方远他们一家人逐渐安静了下来。
  周爸除了日常运动,偶尔还会去同一层的教学室里,听医生或者护士讲一些关于糖尿病的知识。
  有时候不听不知道,一听,才发觉自己日常生活里已经犯了很多错误。
  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有很多,但落到周爸身上的话,有这么几点是肯定的了。
  第一件饮食不当,饮食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在饮食上都有一些错误的吃法,比如说不吃主食,少吃主食,这样的做法虽然短暂性会对血糖有点控制,但是长期以往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容易引起营养不良,如果血糖长期波动,更加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朋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按时吃饭。
  如果在饮食上不注意的话,毕竟经常吃一些高热量,高盐以及脂肪多的食物,容易引发肥胖,进而加重病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结构,如果依旧大吃大喝的话,是很难控制血糖的。
  这一点,周爸是首当其冲,之前的他,就完全不注重饮食方面的问题,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明明已经人近中年,却一点不知收敛。
  第二点是运动不当,很多人的运动其实是没有规章可言的,一些糖友从不运动或者是运动的次数非常少,有的糖友为了想要控制血糖,运动强度过大,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人控制血糖。
  长期不运动容易导致体内热量超标,积累脂肪,导致肥胖,而肥胖也会增加糖尿病的病情,如果剧烈运动的话,过多运动也容易引起低血糖,造成血糖波动过大,引发各类的疾病,所以糖尿病一定要慎重运动,尤其是有些并发症的糖尿病,比如视网膜病变的糖友,更加要适量运动。
  这一点,周爸的问题也很大,以前的他很少运动,偶尔所谓运动,也就是去钓钓鱼什么的,一坐就是大半天,难怪血糖会升高。
  第三个是喜欢喝饮料,包括喝一些高糖饮料以及酒精饮料,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能不喝就最好不喝,高糖饮料直接对血糖影响,而喝酒容易伤肝肾。
  如果血糖控制不稳定,还容易爆发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各种疾病,所以建议把大家及早戒酒。
  尤其是空腹喝酒的情况,最好不要喝酒,很容易引起低血糖的情况。
  这一点,周爸不久前就是因为这个短期内血糖大幅度提升的,没啥可说的,按照周妈的说法,这就是“活该”。
  第四个是不爱喝水,很多糖友认为自己老是多尿,就想减少喝水量,以为喝水少量,排尿也会减少了。
  其实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不喝水不但会增加血糖的浓度,还容易增加便秘的风险,更容易引发中毒,所以一定要喝水,尽量的排出体内的毒素。
  这一点周爸平时其实倒是做的不错,如今得了病了,喝的水就更多了。
  最后一个是喜欢熬夜,很多人都喜欢晚上熬夜玩游戏,或者是看剧。
  早上起不来,经常睡懒觉,这些习惯对血糖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早上没有吃东西也容易造成血糖波动过大,长期睡眠不规律也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所以医生建议一定要按时作息。
  这一点,周爸没问题,他平时基本上不熬夜。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三餐,尽量自己做三餐,不要点外卖,如果没有时间做饭的话,建议做一些简单的菜肴,注重营养的搭配,减少调味品的添加,日常也要注重监测血糖,从饮食习惯生活方面各个方面去调节血糖,坚持运动,合理运动,保持血糖稳定,才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关于吃,是重中之重,医生强调了不止一次。
  首先就是要多摄入膳食纤维。
  很多人对膳食纤维的理解很模糊,觉得膳食纤维就是那种难咀嚼食物,越越难咀嚼越好,比如大白菜帮子、老的芹菜、或者一些难以食用的根茎等,但真正富含纤维的食物并不难咀嚼,一些食物很容易咀嚼,比如毛豆、豌豆,纤维含量很高。
  因此,糖尿病人应该在饮食中添加纤维,不必吃难以下咽的纤维食物,饮食要合理搭配,每餐蔬菜的种类尽可能多一些,这样就可以保证获取足够的膳食纤维,营养摄入也更均衡。
  还要注意淀粉类食物的选择,碳水化合物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主力军,碳水化合物也称为糖,分为三大类:淀粉、糖类和纤维,淀粉是人体热量的重要来源,如果过度食用淀粉类食物,很容易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导致体重增加,因此,建议在主食的选择上要注意,尽量选择血糖指数稍低的主食,日常注意杂粮搭配,吃同等量的米饭和玉米饼,玉米饼餐后血糖更低。
  要注意限制脂肪和油的摄入,糖尿病人每日可食用油脂不可超过25克,尽量少吃动物油脂,主要以植物油为主,植物油尽量选择不高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果合并胆囊疾病和血脂异常的糖尿病人,可适当减少食用油的用量,注意好的烹调方法,尽量选择少油的烹调方法,饮食上多蒸煮,少爆炒和油炸。
  最后的最后,糖尿病人尽量不要饮酒,尤其在服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和注射胰岛治疗的糖友,尤其不要空腹喝酒,以免出现低血糖。
  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热量摄入,也容易超重或肥胖,因为在酒桌上会不自觉地摄入大量食物,让你的饮食管理无法真正实施。
  此外,长期饮酒也容易损伤肝脏,轻者脂肪肝,重者肝硬化。
  饮酒时,大鱼大从也容易扰乱糖尿病饮食计划的实施,使糖友无法控制进食量,从而导致餐后血糖血糖升高,病情恶化,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如果你真的是躲不开酒局,一定要饭后喝,不能空腹喝,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友应该拒绝饮酒。
  “真是把我给完全限制死了啊。”
  周爸每次上完课之后,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每当他感慨的时候,如果只有周方远在,他不会说什么。
  可如果周妈正好在,那绝对会直接怼回去。
  “谁让你自己不注意,得了病你还有理了?
  让你少吃点多注意点是为了你好,咋了,你想死啊,想死你就早说,省的我替你操心。”
  说着,还会忍不住抹眼泪,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周爸都会乖乖闭上嘴巴,不敢吭声。
  1038.资源紧张-看病难!
  周爸在医院住了半个来月,身体已经恢复正常。
  当然了,糖尿病带给身体的创伤,就目前而言,是永远无法治愈的。
  但只要按照医生要求的照做,就能保证很长一段时间的健康生活,和正常人完全没两样。
  隔壁床的一家四口,在周爸住进医院一周左右的时候就出院了,直到离开前,他们也没和周方远说及去远方集团打工的事情,主要是周爸住院后来看望的人太多了,里面不乏有高管和巨贾,他们这一家都是普通人,见识到这样的场面后,着实是有些不太敢和周方远一家搭讪。
  周爸出院后,立刻就被老妈给监视了起来,基本上他走到哪,老妈就跟到哪,千防万防,就是怕周爸再不注意,然后再次住院。
  其实有过这一次住院经历,周爸也算是醒悟过来了,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又不是个小孩子,还用人一直盯着?
  可惜老妈不听,老爸也是没有半点办法。
  老爸出院,周方远算是解放了。
  他回到了公司,不少人都关心周爸的病情,还有人说为什么不住特护病房呢?
  那里环境好,服务好,又不是住不起。
  周方远却表示,国内医疗资源紧张,既然不是什么大病,就不要占用特护病房的名额了。
  其实医疗资源这东西,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一直都是处于紧张状态的。
  不说国内,就说米国。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米国拥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最前沿的诊疗方案,最优质的医学人才等,国力也是全球最强,照理说,米国的医疗资源应该是很充沛的。
  但很少人知道,米国的医疗绩效长期受人诟病,医疗费用全球最高,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已经达到18%,与此同时仍有15%左右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人均预期寿命在OECD国家中倒数第二,这两个事实让很多人认为米国医疗体制极为失败。
  前世10年通过的观海医改法案致力于解决无保险人群的就医保障,实施至周方远重生前的时候,尽管缩小了无保险人群,但在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很可能难逃被废止的命运。
  而我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已经实行了全民医保,着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其实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已经侵蚀了全民医保本应有的保障水平,很多统筹地区医保基金频临穿底边缘,同时给财政和城乡居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发达经济体中,米国的医疗系统是个特例。
  与欧洲国家、加拿大、扶桑等发达经济体普遍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医保制度不同, 米国政府主导的社会医疗保险集中于保障老年群体和弱势群体,工作人群的医疗保险则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
  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认为,米国卫生总费用之所以高达占GDP的18%,就是因为政府没有提供面向全民的社会医保,商业医保主导的体系必然因趋利而导致费用高企。
  但这种说法,本身证据就很不充足。
  政府提供强制性社会医保,并且由公办机构来经办医保,是否就能降低费用,需要实证的检验、科学的分析;而米国的医疗费用高企多少源自商业医保机构,乃至多少源自整个需方体系,多少源自供方体系,还需一一予以厘清。
  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医疗医药行业在米国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2014年,米国卫生总费用3万亿美元,占GDP比重已达18%, 若将米国医疗行业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它将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排在德国之后,超过法国、英国、俄罗斯和巴西。
  在这3万亿美元中,占比最高的是医院收入,达32%,医生占比20%,两者合在一起超过卫生总费用的一半。
  实际上,医院和医生服务是米国经济中行业规模最大的两个行业,超过建筑行业、广播和电讯行业、采矿和石化行业,计算机和电子行业。
  医疗保险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是5.6%,药品占比为10%,和我国药品占比常年超过40%呈现巨大不同,这反映出医院运营和医疗人力资源在米国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尽管米国因高药价备受诟病,但药费并非导致米国医疗费用高昂的主因。
  与此相应,医疗行业也成为米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高达155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0.3%。
  其中,门诊业务就业占比最多,达总就业人口的4.5%,医院则只有3.5%,表明医院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余2.3%则在家庭护理和长期照护领域。
  米国约有医生96.7万人,护师17.5万人,护士390万人,医疗机构784626家。
  其中,大约63万医生是诊所执业医生,只有11万医生是医院雇员。
  诊所执业医生中,41%提供初级医疗服务。
  医生中占比最多的是家庭医生,占到医生总数的21.4%,但在医生产生的医疗费用中,家庭医生占比只有13.1%;其次是内科医生,人数占比大约13.2%,其余心脏、肿瘤等专科,占比在1%—5%不等。
  心脏科医生以3.3%的人数占比,产生了大约12.8%的医生费用,这也是医生费用中占比最高的部分。
  医生诊所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石,也解决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
  和我国几乎所有外科手术在二三级医院完成不同,米国68%的外科手术由诊所完成。
  病情较急或较严重的病人一般在门诊中心、急救中心等诊治,更严重的在急病治疗医院,但这种医院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住院,同时住院时间较短,平均在5到6天,出院后也可能转去康复医院和长期照护医院。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医院没有这样的分别,绝大部分医院将这三类服务混在一起。
  米国医生对执业地点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自主选择的结果是,84%的社区医生只在一个地点执业,但也有25%的诊所是专科医生的联合诊所,数量上大约有27万个。
  51%的诊所中只有一名医生,这类诊所的医生数量占医生总数的18%;38%的诊所拥有2—5名医生。
  也就是说,接近90%的社区医生在不超过20人规模的诊所执业。
  保险支付是医生和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支付标准与支付方式由双方定期协商。
  其中,政府举办的公办医疗保险采用行政定价的方式,医生和医疗机构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若不接受,就不能接诊公办医疗保险参保患者。
  商业保险机构以公办医疗保险支付标准为基准,与医生和医疗机构协商议价。
  这种医疗保险的支付标准全美统一。
  米国医学会为所有可能的治疗、诊断、手术过程等,都设置了5位数编码,称为“现代诊治专用码”,总共涉及7000多项医疗服务。
  每个代码设有加权值,叫作“相对价值单位”。
  相对价值单位反映的是提供一项医疗服务所需的相对资源,其加权值越大,说明该医疗服务所要求的工作量越多,操作成本越高,购买医疗过失保险所需的成本越高。
  相对价值单位的值还要根据上述三项内容在不同地区的地区操作成本指数进行调整。
  特定医疗服务的费率,由相对价值单位与转换指数相乘得出,转换指数是根据米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精算办公室给出的法定方程式计算得出的特定值。
  需要说明的是,与国内不同,在米国,医生是作为独立的服务提供方单独和医保部门议价的,在医院中执业的医生也是如此。
  作为议价方,医疗机构谈判力要高于医生,一个例证是高服务质量的医院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保险支付,类似于“优绩优酬”;医生在只能同质化的按项目付费基础上,由医生团体统一与商业保险公司议价。
  不同于医疗机构,医生很难因为服务质量不同而获得差异化支付。
  因此,医院的门诊服务往往可以比诊所的门诊服务获得更高的保险支付。
  不过,这不代表医院的门诊医生收入一定高于诊所医生,因为医院运营成本更高。
  事实上,私人执业医生平均收入要高于受雇医生。
  私人执业医生平均年收入为28.1万美元,而受雇医生为22.8万美元。
  医疗机构的所有制在米国并不受关注,机构和医生只要在统一的质量监管框架下提供合规的医疗服务即可。
  全美医院协会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非营利性医院数量在米国医院总量中占比为51%,营利性医院为18.7%,联邦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只有3.8%,州政府医院为17.8%。
  从床位占有率看,非营利性医院近年维持在59%左右,营利性医院呈逐年上升态势,2012年达到14.7%;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逐年下降,2012年仅有17.2%。
  由此可见,米国的医疗资源很紧张,直接导致结果,就是看病难,看病贵。
  那么在米国,到底是怎样一个看病难和看病贵呢?
  就周方远知道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国内的母亲,她的儿子在国外不过就是发高烧,去医院看个病不仅贵,而且手续超繁杂。
  而对于米国本地人来说,一场小病就可以让他们回到解放前。
  因此,在米国看病真的很贵,一场小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就连米国的病床,都被网友们戏谑为“最奢华的床”。
  在米国看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看小病花大钱。
  忘了是从哪看到的事情了,有一个美国小孩子误吞硬币后送去医院,医生仅仅花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搞定了。
  可是医院收取的医疗费用高达17000美元,折合软妹币就要七八万了。
  这在国内,这笔费用一般是一场大手术的开销。
  而且就算不计算汇率,只说17000这个数字,放到国内,用软妹币支付,这个价格也算得上是非常高了。
  而看大病,就要花更大的钱。
  车祸的人送进医院治疗,在医院呆了一个月,医疗费高达73万美元,折合软妹币400多万,这到底在治病,还是要了一个家庭的命?
  这在国内家庭是不可能发生的。
  医疗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的劳动成本高。
  例如,要训练米国医生,医生必须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四年的医学院学习,四年的医生在医院培训和两年的实习。
  在米国,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总共需要26年的时间。
  专攻某一领域的医生需要博士后学位,至少32年。
  此外,医学专业的学费高得离谱。
  如果不花150万美元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医生。
  如果你没有钱,你可以去银行贷款。
  你的学生贷款利率是多少?10%! 20年期抵押贷款的利率也才只有4.9%。
  当了14年的医学生之后,房子基本上没了。
  这些医生怎样才能挣回学费?羊毛出在羊身上,病人付钱。
  其实说白了,还是医疗资源紧张惹的祸。
  因为医疗资源紧张,所以看病就无法及时就诊,预约是最常见的,在米国,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绝症,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钱人可以例外,但这样的有钱人又有多少呢?
  说到底最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想要成为医生,就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这笔钱可不是谁都能拿出来的,所以很多平民子弟在成为医生之前,就已经欠下了一屁股的债,成为医生之后,自然要疯狂敛财了,不然他连贷款都还不清。
  紧张的医疗资源,嗷嗷待哺的医生们,早就了米国传统的“看病难看病贵”。
  很多人都觉得国内看病难看病贵,但和米国一比,其实都是小问题。
  别的不说,一个感冒让你提前一礼拜预约,等好不容易到了预约期,感冒早就好了。
  可如果不是感冒呢?
  如果是癌症呢?
  如果是其他危险的病症呢?
  几天,甚至一个月数个月的预约期,真能把好人给满满熬成病人,把病人给活活熬死。
  这还是米国呢,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换到咱们国内,能全民普及医保,已经真的是政府领导下的一个奇迹了,要知道我国人口可是米国的数倍。
  在人口悬殊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还能领先对方一步普及全民医保,还有什么好指摘的呢?
  对于此,周方远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当然不会去随随便便抢占本就不多的医疗资源了。
  国家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周方远不能影响其他人和他一样,但他和他的家人,却能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够了。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