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

超约古今

都市生活

第一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团408号战车车长曹常杰没有想到,入朝后的第一仗竟然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三十章

击鼓 by 超约古今

2018-5-28 19:32

第三十章
  抗美援朝进入到最煎熬、最血腥的阶段。
  1953年5月13日,志愿军为了让美国重新坐回到谈判桌上,发动了夏季攻势。
  早在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兵之处,新中国就拟定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和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具有很大的弹性,最初的想法是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可想而知,这个目标太高了。
  退而求其次,朝鲜战争至少恢复成战争爆发前的状态,即将战局稳定在“三八线”,随着战局的演变和发展,这个目标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即使要达成这个最低目标,也要付出了惊人的代价。
  其中一个代价就是时间代价,你要陪同对手一直打下去,直到对方不想再打为止,而全世界后来都知道,美国经济中有一个支撑点就是战争经济,所以我们伤筋动骨,而对方则是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大量靠战争生存的公司则受益匪浅。
  每次我们认为可以结束战争了,但是对不起,对手是个“民主”国家,只要政权里的一派力量不甘心,你就得等着他,而要让他服服帖帖坐下来,那只有一条路:把对手再痛打一顿,直到打倒为止。
  就这样反反复复,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美国政府由于军事失败和国内国际压力,就不得不坐下来同朝中方面在开城进行停战谈判,结果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止,历时2年零17天,《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战争才告一段落,而此时谈判地点也早已改在了板门店。
  2年多的谈判时断时续,一如朝鲜半岛上阴晴无常的气候,整个过程交织着战场与谈判会场相互影响的激烈斗争。联合国始终报着不愿平等协商的态度,每当在谈判桌上达不到目的的时候,就在战场上搞军事冒险,先后发动了“夏季攻势 ”、“秋季攻势 ”,1952年10月,美国又单方面中断谈判,向上甘岭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但又以惨痛失败而告终。
  进入到1953年,惨烈持久的战争让双方都逐渐冷静下来,此时谈判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不料,很快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就在谈判接近达成协议时,美国又在战俘问题上进行了破坏和拖延,搞起了所谓“自愿遣返”。
  “自愿遣返”的实质是抹黑新中国政权,其直接原因是为了劝诱更多的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投降,让他们相信即使投降也不会被遣返回大陆接受审查。对外则宣称是尊重人权。美军和台湾当局对志愿军战俘公开叫嚣:“你们回大陆去,只会挨整挨斗,一辈子也不得翻身!”
  围绕着去台湾和回大陆,战俘营里展开了斗争,最后,六千多人坚决要求回到祖国,他们坚信,祖国和人民绝对不会如敌人所说的那样,而且大陆还有等着他们回去的亲人。
  照着坦克部队几个人的想法,二话不讲,把这批战俘全部救回来才是正理。
  曹常杰和玉英很冷静,他俩也想为这些不幸被俘的战友们做点什么,但是,当时任谁都没有想到,事实上最后去了台湾的战俘相对境况较好,而回到大陆的绝大多数志愿军战俘回国后就被剥夺了党籍军籍,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不少人还在文革中被打成“叛徒”、“特务”,受到了不少折磨。
  直到1984年,中共中央终于为当年志愿军被俘人员平反,落实政策。
  公平也许会迟到,但不会被永远抹杀。
  夏季攻势成了最后的军事较量。志愿军坦克部队前出,要在这一仗中显显志愿军坦克部队的威风和实力。
  这几年的作战中,因为志愿军后勤跟不上,缺少油料,而且美军又掌握了制空权,硬碰硬的坦克战很少发生,坦克部队一般是伴随陆军进攻、支援而参战,有时会掩护步兵进行反坦克作战。
  到战争后期,T34型苏式坦克已经比较落后了,IS—2是唯一可以和美军对抗的坦克但是数量极其稀少。IS-2是苏联二战后期开发的,以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一款重型坦克。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分别采用铸造和焊接结构,加之比二战后期德国虎式坦克略厚的装甲,使得整车有着优秀的装甲防护性,且异常坚固。而最厉害的是,该坦克可以发射曳光穿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以及穿甲高爆弹。
  IS-2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构成了二战后期苏联坦克的中坚力量。在战争最后一年多才参战的IS-2坦克,历经了欧洲战场最后的多次重大战役,从苏联一直打到柏林城下。战后初期仍是苏联红军主要坦克装备。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引进了少量IS-2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作为了中国建国初期坦克部队的主力装备。
  曹常杰有幸就驾驶过一辆IS-2重型坦克。
  原因无它,多次出色完成任务的曹常杰成了坦克部队的一张王牌,驾驶这种坦克非他莫属。而且,这辆坦克也是他拿一辆美式和一辆英式坦克换来的。
  那次对机场的奔袭战过后不久,志愿军就将一些缴获的装备和战利品移交给了朝鲜人民军,坦克部队也打算无条件执行上级的指令,将缴获的两辆尚好的英美坦克赠送给人民军坦克部队,这让曹常杰很是不平,为何如此做呢?我们自己也需要多研究这种西式坦克呀,你把它们就这么无偿赠送出去了,我们自己的坦克部队不要发展壮大了吗?
  似乎也觉得这样做有些问题,坦克团的首长就请示上级,能否留下一辆用于研究和教学?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坚决执行全部赠送的命令。
  玉英很快知晓了曹常杰的苦恼,她知道这些坦克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最后就说服人民军上层,礼尚往来,回赠一点东西给志愿军,以此来表达对志愿军部队英勇作战的感谢和尊重。
  这才有了“回礼”——一辆苏式重型坦克和一枚朝鲜军功章。
  但是,开了一回以后,曹常杰就把这辆坦克交给了张肇安开,原因是他想和兄弟部队的另一辆T-34中型坦克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赛一回。
  战报显示,另一个坦克团的一辆215号坦克在战斗中脱颖而出,战役一开始,在石砚洞北山346高地上,敌人的3辆坦克严重地威胁着志愿军的阵地,一旦发起进攻,这3辆坦克就成了拦路虎,所以必须首先拔掉这颗钉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215号坦克车车长杨阿如。上级指示他们务必在8日晚9点30分之前消灭高地上的这3辆敌军坦克,以配合步兵争夺石岘洞北山。
  7日夜里,杨阿如奉命率3辆坦克,冒着暴雨开赴前线。前进的道路泥泞不堪,在距敌人1200多米的地方,215号坦克陷进了泥坑里,战士们迅速跳下车,进行抢挖,可是坦克还是一动不动。怎么办?车长及时向指挥所报告了情况。了解到215号的处境后,指挥所断然下达命令,陷在泥里也要打!这3辆坦克对反击部队威胁极大,在战斗发起前5分钟内必须消灭掉。接受命令后,他们当即决定,后边两辆坦克先退回去,由215号坦克单独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此时,天色已晚,夜幕成了最好的保护网。大家分头找来了各种草木,用泥土将215号坦克隐蔽的象小山丘一样。战士们躲在坦克掩体里,对敌人的3辆坦克进行认真观察。次日又在敌人眼皮底下度过了漫长的白天,敌人丝毫没有发觉。
  黄昏时分,所有的炮击准备工作一切就绪,驾驶员陈文奎整理弹壳,炮长许世德检查弹头,炮长师凤山担任射击。战斗打响后,师凤山以准确的技术,仅用了11分钟,以44发炮弹的代价,击毁敌M46坦克2辆,地堡12个,机枪巢3个,小口径炮3门。连续准确的射击,击毁敌人的M26坦克2辆,击伤1辆,完成了消灭敌人坦克的任务。趁着夜色,他们再次把215号坦克隐蔽了起来。
  第二天,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了,硝烟和焦土笼罩着阵地。坦克上所有的窗门都关起来,偶尔只能打开驾驶窗,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无线电员、炮长、驾驶员相继昏倒了。指挥所要求他们留下两个人,把其他人员撤下去。可谁也不肯离队。就这样全体乘员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在215号坦克上,共同度过了生死攸关的两天两夜。
  看到敌人始终没有发现陷在泥坑里的坦克,指挥所决定,马上抢救出坦克。那种情况下,排障救车的关键是伐木。只有把路垫好了,坦克才能开出来。已经十分疲惫的乘员们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先将自己伪装起来。把泥和草捆在身上,然后爬到几百米以外的山上把被敌人炮火炸断的树干,用绳子栓住,然后捆在腰上往回拖,有时连滚带爬,就这样冒着敌人的炮火往返数次,终于在临近傍晚时聚集了70多根木头,垫平了道路。
  当215号坦克回到志愿军阵地的时候,前方将士一片欢呼,英雄般的事迹第一时间传遍了志愿军各部。
  参战的四个坦克团马上通报了这一战绩,同时发出“学习215,发挥坦克大威力!”的倡议,要求各参战坦克车充分发挥坦克战的巨大威力,同时视坦克为自己的生命,要在英勇杀伤敌人的同时,尽可能确保坦克的安全。
  这才有了卞宝荣放弃开IS-2重型坦克,而改开T34中型坦克的决定,在曹常杰看来,215车创造了一项新的记录,自己需要打破这一记录,为此,他有信心,因为这次战斗才刚刚开始。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