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鬥魚 by 饒雪漫
2018-8-31 21:12
背著殼的魚
有個笑話,說壹只小雞出生的時候,正好看見壹只蝸牛經過,於是,它壹輩子都把蛋殼背在身上……
小魚是“魚”,本該歡快地遊來遊去,可她卻背著壹個沈重的殼,感覺自己的生命壹直向無底的深淵沈去。這個殼,是她爸爸在離開家庭那壹刻留給她的。許許多多本該由父親這個角色擔當的家庭重任,突然之間不由分說地全都扔給了她,不公平,但又似乎別無選擇。
過早承擔起家庭重任的孩子,身心容易扭曲,人格中,代表父母意誌的超我和代表孩子本性的本我,常常勢不兩立,沖突不已。父母要求她成熟、懂事,而她自己卻還只不過是個需要被照顧的孩子而已。
那位心理醫生將小魚診斷為抑郁癥,其實從小魚的敘述來看,更多還是強迫癥的表現。強迫癥最核心的癥結就是:內心嚴重沖突。用小魚的話來說,就是“糾結”。心理學研究發現,壹個神經癥的患者,必然有壹個神經癥的家庭。這個發現被小魚的家庭完全地印證——讀她的故事,妳會發現,她的整個家庭其實都陷在情緒的漩渦和泥潭裏,在這種情況下,家庭中最有責任心的那個,最容易產生心理疾病,成為家庭的犧牲者。
泥潭裏的小魚,遊不動,逃不脫,內心巨大的沖突和現實殘酷的壓力聚集在她的心中,無以發泄,於是便在身體上找切口。自殘,是內心痛苦的轉移。
要治療小魚的癥狀,僅靠藥物是不夠的,因為需要治療的其實是整個家庭。家庭是個系統,系統生了病,系統中的成員都不會健康。然而,現實中,要壹下子改變壹個家庭很難,我們能做的,就是從自己的改變開始,因為系統中任何壹個點的改變,都可以帶動整個系統的轉變。
小魚就是這個點。改變是壹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17歲的小魚,加油,從下面的點滴開始做起吧——
1.在父母都比較冷靜、情緒良好的時候,召開壹個家庭會議,用理性的方式,梳理這些年裏家庭發生的事情和妳的感受,表達妳的需要,告訴他們妳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需要註意的是:表達自己而不是批判父母,梳理事情而不是追究責任。可以嘗試用第三人稱來描述,把自己稱作“她”而不是“我”,把父母稱作“這個家庭的父親和母親”而不是“妳們”。只要妳不讓父母感覺到被責備,他們就能學會靜下心來聽妳說;
2.找壹件曾經讓妳糾結的小事,嘗試果斷地做壹個選擇,並且告訴自己:兩種選擇的結果,其實都不錯,都是我可以承受的。每周做壹次這樣的選擇練習,直到自己覺得不再糾結;
3.找壹盒無毒的彩筆,再有自殘的沖動時,拿筆在妳想要自殘的部位畫壹朵小花,然後給小花取壹個最能表達妳的情緒的名字;
4.每天堅持15分鐘的慢跑,早上或晚上都可以;
5.找壹位妳信任的心理老師,開始專業和系統的心理治療,直到妳學會如何部分擔當家庭責任的同時,擔當起對自己的責任。
人生是門遺憾的藝術,即使在家庭裏,我們也只能隨緣盡力。小魚,妳已經承擔了很多,做妳能做的,不需要永遠背負著殼前行。為妳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