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瘋神狂想

都市生活

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陶藝勻工作室之中,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百七十壹章 賺大發了

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

2023-12-17 10:38

  “看,這就是典型的龍泉窯,上面是龍泉窯燒制的各種顏色,都被調好燒制了出來,從月白、粉青,壹直到梅子青,三種顏色的過度,十分自然,可以說絕對的大師水平。”
  看著辦公桌上的瓷磚,或者說是調色板,陳文哲心中滿是驚嘆,當然,更多的是驚喜。
  這還真是夠經典的,他知道紫金土中所含的鐵,可以使釉色發生改變,可沒想到,古人已經全都研究的明明白白。
  到了現在,很多研究龍泉窯的匠人都知道,在胎體含鐵量壹定的情況下,釉色會隨和含鐵量的增加而加深,於是就有了,月白、粉青、梅子青等不同的釉色。
  可要真正調制出最經典的三種釉色,卻十分不容易。
  知道怎麽調制,和能夠調制出來,完全是兩回事。
  陳文哲知道機會難得,所以在看到那塊調色板之後,就毫不猶豫的上了手。
  他沒有多余的動作,只是坐在壹張椅子上,輕撫那塊調色板。
  同時,他啟動了自主傳承。
  傳承啟動,這壹次獲得的傳承就比較多了。
  他甚至看到了龍泉窯的起源和經過,而且是親身經歷。
  龍泉窯的興起,源自越窯之衰落。
  那越窯在唐朝盛極壹時,因為原料枯竭和稅賦加重,到北宋已是強弩之末。
  在海外發現的越窯器,最晚是北宋的,也說明北宋之後,越窯就不再出產上品瓷器了。
  新文明,總是建立在舊文明的廢墟之上。
  越窯衰落了,但對青瓷的需求還在,取而代之的是北方的耀州窯和南方的龍泉窯。
  當時有壹支越窯工匠向南遷徙,到了龍泉,時間是北宋早期。
  這隊越窯工匠初到龍泉時,看到是這樣的環境:山區,有充足的木柴;有河,方便水運;有瓷土,質量不錯;最重要的是,有窯。
  許多古代名窯起源於山區,比如建、景鎮、耀州、德化等窯,並不是因為山區適合燒瓷,而是因為山區耕地不夠,農民要搞點副業貼補家用。
  龍泉先民以前就燒瓷器,壹說始於三國,壹說五代,他們過著“農忙而耕,農閑而陶,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田園生活。
  那時的產品沒有實物留存,估計是普通的日用器皿。
  直到越窯專業瓷工加入,才助力龍泉發展成為歷史上最大的青瓷產地。
  龍泉窯的發展,可以按朝代劃分,北宋是上升階段,還有許多越窯的影子;
  南宋達到技術巔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陳文哲得到的傳承,出自南宋。
  龍泉窯後期分支眾多,許多窯口都有壹個傳說中的創始人,被後世窯工奉為神明。
  比如耀州窯的德應侯、德化窯的林炳、景鎮的趙慨。
  龍泉窯是兄弟倆,章生壹和章生二。
  而章家兄弟,代表了龍泉窯的兩個分支。
  章生壹創立了燒百圾碎(就是開片)青瓷的哥窯,章生二創立了燒不開片青瓷的弟窯。
  現在的龍泉瓷工還非常崇拜章氏兄弟,也把龍泉瓷分為哥窯和弟窯。
  簡單說,有開片的鐵胎青瓷是哥窯,沒有開片的白胎青瓷是弟窯。
  鐵胎就是在白瓷土摻入壹種高含鐵量的紫金土,通過加深瓷胎的顏色去襯托釉色。
  這就是陳文哲想要的傳承,也是那塊調色板的出處。
  很自然的,陳文哲學會了調配三種釉色,甚至是多種釉色。
  月白、粉青、梅子青,三種最經典的龍泉釉色,壹下全都學到了,而且還學到了不少利用紫金土的手法。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學到了壹些哥窯瓷的燒制手法。
  這說明,龍泉窯被看做是哥窯,也不是毫無道理的。
  通過近代的考古發掘,在龍泉窯南宋窯址中,那種開片的鐵胎瓷片,大概占十分壹,這是龍泉哥窯的證據,不過產量不大。
  這些陳文哲並不關心,他最關心的是傳承,而他的傳承,除了三種釉色的調色配方之外,還有弟窯的燒制工藝。
  這壹次傳承可以說是賺大發了,得到了龍泉窯的經典釉色配方不說,還得到了哥窯和弟窯的燒制工藝。
  特別是弟窯,很多技藝,都達到了大師級。
  刻花、貼花、印花,都是大師級,而印花就是印胚,來博物館之前,他還有沖動,想要把印胚技術升級到大師級,幸虧沒有升級,現在壹次自主傳承,就全部升級到了大師級。
  看了看屬性列表,瓷器制作方面,還增加了哥窯和弟窯兩個分支,哥窯的燒制水平是專精二級,弟窯卻是大師三級。
  “同學,同學,妳怎麽了!”
  “啊?沒事,感受到了古人的工藝,有點走神!”
  “妳可真厲害,走神走了十幾分鐘,看好了沒有?看好了,我們也該出去了。”
  “走吧,看好了!”
  陳文哲把手從調色板上收起,目光卻沒有離開這塊調色板。
  這東西是個寶貝,可惜,他得不到。
  等什麽時候有空了,壹定要重新燒制壹件!
  許下了願望,系統居然沒有壹點反應。
  好像很久都沒有得到任務了,難道是因為沒有完成傳承任務?
  壹臉疑惑的走出了博物館,本來是打算出去打車,沒想到陶教授的司機叫住了他。
  “陳同學,陶教授安排我送妳回去。”
  “不用,我去壹趟古玩城,去那邊有事,辦完了事情,我自己回去。”
  “那我就送妳去趟古玩城吧!”
  司機十分熱情,非得拉上陳文哲,沒辦法,陳文哲只能坐上車。
  “陳同學去買東西?”路上,司機好奇的問道。
  “我大哥在古玩城開了家店,我過去看看。”
  陳文哲本來也沒打算隱瞞,不過,以後主要是他大哥看店,說是他大哥開的也沒錯,這樣也省的麻煩。
  “開的古玩店?”
  司機是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比較善談,陳文哲知道他是陶教授的壹個親戚。
  “對,剛開,我過去幫幫忙,中午的時候再回去。”
  “這個可不簡單啊!陶教授也喜歡古董,只不過在古玩城,很難買到真東西。”
  “我家還是有幾件真東西的,不知道陶教授喜歡什麽?”
  “青銅器,這個好像跟瓷器有點關系,我也不懂。”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