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瘋神狂想

都市生活

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陶藝勻工作室之中,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千五百壹十五章 佳美瓷器

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

2023-12-17 10:41

  清代宮廷茶壺長啥樣?富貴濃艷,纖細繁縟,精致考究又費時費工。
  清代茶具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超越以往各個朝代。
  清代的品種眾多,制作精美,造型高雅,質料豐富。
  主要質地有瓷、陶、銀、銅、漆等。
  貴重的還有金、玉等材質制作的茶壺;
  這些精致的茶壺,具有考究的做工,比較費時費工費料,更加奢華,其風格也更傾向於富貴濃艷、纖細繁縟。
  只是仔細壹看,陳文哲就又看到了壹個系列。
  他們仿制古代茶具,絕對是認真的。
  比如眼前的這個小組,主要仿制的就是清代宮廷茶具。
  這清代的宮廷茶具,樣式、品種就多了。
  比如金器,還有就是壹些鬥彩器,這些最顯眼。
  雍正之前的茶壺,也就是康熙時期的比較好。
  清初有壹些具有滿蒙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特征的茶壺,主要為金屬制品可做為供器。
  瓷壺喜用鬥彩、飾花鳥,多用提梁造型。
  其中有點代表作意思的還是金器,這些壹般都是清初之時的作品。
  像是金鏨花壺,現在藏在沈市故宮博物院。
  沈市故宮博物院藏清初金鏨花壺,全高37.8、底徑10.7、流高13.2厘米,全重1500克。
  此壺為純金質,圓形,圓腹、細徑、平口、傘頂、龍舌細流、圈足。
  再就是握式壺、腹光素、頸凸箍壹道,平口下大沿鏨蓮瓣紋及纏枝花紋;
  細流頸部鏨龍首,龍口銜蛇形長流,底足外周鏨纏枝蓮紋;
  傘形口,傘沿細頸,頸下豐肩鼓腹高圈足;
  腹中突壹獸首物頸伸出長流,另有銅心呈園筒狀插入壺心。
  在頸與肩之間,有結合箍壹道。
  壺身通體拋光,傘形沿上裝飾鍛壓花紋。
  沿心凸起壹周蓮瓣紋,周邊為纏枝蓮,圈足外側也裝飾纏枝蓮紋。
  金壺原為盛京蓮花凈土實勝寺內供器,造型具有滿、蒙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特征,是清初歷史遺物中僅存之幾件珍品之壹。
  之後,除了康熙,就是雍正時期的作品,達到了巔峰。
  在茶壺方面,清雍正景鎮窯出了不少精品,藏在首都博物館較多。
  當然,其中紫砂壺也是必不可少的。
  清世宗胤禛,在宮中飲茶時,經常使用紫砂壺。
  清宮檔案曾記載有,雍正仿鈞釉菊瓣茶壺。
  如清雍正七年(1729)“圓明園來帖”,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異形壺壹件,交給年希堯照此款式做均窯。
  他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對茶壺的柄和流提出了改進意見,即按紫砂壺式樣燒制茶壺。
  首都博物館藏清雍正JDZ窯鬥彩花鳥紋提梁壺,就是其中的精品。
  它高14、口徑4.3、底徑10.2厘米。
  壺直口,溜肩,鼓腹,曲流,提梁柄,寶珠鈕蓋,平底下承四足,足脊窄細。
  壺中間部位,為鬥彩五倫吉祥圖。
  從花紋圖案看,所有的花紋皆經過青花打輪廓線,再經釉上彩繪各種色料填入輪廓線內。
  壺的底部為白釉,在青花雙圈內,正中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這件雍正款提梁壺,外形做工精巧別致,制作精美;
  瓷質細膩,色澤光潤,是清代宮廷中具有代表性的實用茶具,也是首都博物館所藏雍正時期的佳美瓷器之壹。
  雍正的瓷器,陳文哲仿制過不少,但是他還真沒有特別仿制過茶壺。
  所以,現在看到雍正時期那種清新淡雅的茶壺,他還是十分欣喜的。
  只不過,這樣的茶壺,也就是壹些文人雅士需要。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之中,還是那種大紅大綠,雍容富貴的瓷器,更加讓人稀罕。
  所以,就不得不提壹下乾隆。
  乾隆時期宮中的茶壺,不管哪壹種看著都比較富貴喜人。
  因為乾隆時期茶壺多用粉彩裝飾,器型多為玉壺春式執壺。
  像是清乾隆景鎮窯松石綠地粉彩多穆壺,就是其中的精品。
  首都博物館藏的清乾隆JDZ窯松石綠地粉彩多穆壺,具有蒙區和雪區等民族器物造型,原為盛裝酥油茶、奶茶等。
  女真人壹般用多穆壺,作為飲茶器皿。
  早在《太祖實錄戰圖》中,就可以見到這方面的壹些蛛絲馬跡。
  如“額亦都招九路長見太祖”,即在努爾哈赤前面右側的宴會桌上,擺放了多穆壺。
  該種茶壺通高為45、其通流長為26.7、壺的底徑為13.7厘米;
  壺蹲獅鈕,龍首柄,鳳身流,圈足。
  龍首柄和鳳身流采,用抹紅技藝。
  整器主體飾以粉彩纏枝花卉紋飾、八寶紋。
  全身自上而有有四道黃地彩箍,意為大吉大利。
  壺內裏及足底,飾松石綠釉。
  足底有三行六字篆書方款“大清乾隆年制”。
  在這裏必須要提壹下,這裏出現了壹種陳文哲以前從來沒有涉足過的技術,那就是抹紅技術。
  瓷器收藏愛好者,不能不知道瓷器的抹紅工藝。
  抹紅是明清瓷器施釉的壹種工藝,直接壹點說,抹紅是紅彩施彩方法之壹,又稱“抹釉”、“刷釉”。
  古代燒造瓷器都是純手工操作,所以很多收藏愛好者,很少聽說這種施釉工藝。
  抹紅這壹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是古代瓷器紅彩施彩的方法之壹。
  我們對古代瓷器浸釉上釉法和吹釉都聽說過,但是對抹紅施釉的方法很少了解。
  抹紅就是將彩釉塗抹在瓷器的圖案上,比吹釉大大的縮短了施釉時間。
  但是這種施釉方法雖然快了,但是釉層不均勻,有刷痕。
  所以,將這種施釉的方法,形象的稱為抹紅。
  抹紅器的代表作很多,眼前就有現成的材料。
  所以,陳文哲自然不會光看著別人做。
  他直接隨手拿起壹些仿雍正使用的材料,拉胚成了壹只盤子。
  他打算做壹只清雍正景鎮窯的精品,抹紅寶相花盤。
  這種盤子,壹般高3厘米,口徑14.8,底徑9.4cm。
  瓷器整體施白釉,外腹壁釉上繪礬紅纏枝寶相花。
  其中,紋飾繁而不密。
  其實這種技術出現的很早,特別是在明代嘉靖時期,出現了礬紅彩。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