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瘋神狂想

都市生活

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陶藝勻工作室之中,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百五十壹章 青花釉裏紅

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

2023-12-17 10:38

  陳文哲制作的新作品,自然不能是簡單的青花和五彩,他打算制作壹件青花釉裏紅象腿瓶。
  紋飾也不用太麻煩,就兩條龍,壹條紅龍壹條青花藍龍。
  制作象腿瓶簡單,雲龍紋的彩繪,也沒什麽難度。
  至於青花料,就用最拿手的乾隆青花。
  紅釉的話,就要特別壹些了。
  青花釉裏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裏紅加繪紋飾的壹種瓷器裝飾手法。
  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繪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在以1200C以上的火焰壹次燒成的釉下彩。
  釉裏紅,是指用銅的氧化物(銅花)為著色劑配制的彩料,在坯體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繪紋樣,再蓋壹層青白釉,然後裝匣入窯,經1250C~1280C的強火,使高價銅還原成低價銅,呈現嬌妍而沈著的紅色花紋。
  看著是不是很簡單?其實壹點也不簡單。
  最主要的壹點,就是控制溫度。
  燒制青花,只有溫度達到壹千二百度,最好是控制在壹千二百五十度以下,這樣發色才最好。
  如果溫度繼續升高,青花顏色就會發暗,變得黯淡無光,很不好看。
  但是,以銅花作為調色劑做出來的釉料,就是釉裏紅,燒制它需要的溫度要高壹些。
  釉裏紅是我國的傳統釉下彩裝飾之壹,它是用銅作著色劑的色料,在坯體上描繪各種紋樣,然後施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燒成,在釉裏透出紅色的紋樣,故稱“釉裏紅”。
  可是,要想讓釉裏紅發色鮮艷,必須要讓溫度超過壹千二百五十度,而且還不能高於壹千二百八十度。
  元代燒成的釉裏紅,就是使用含氧化銅的彩料作為著色劑,景鎮稱這種彩料為“銅花”。
  它是通過加熱銅材,獲得的氧化表層,經仔細研磨後制備而成。
  這種彩料的顏色極不穩定,因燒窯的火焰性質不同而出現綠色或青色,以及各種色調的紅色乃至閃紫色。
  但是,不管怎麽說,溫度壹定要超過壹千二百五十度,這樣的彩料,才會發色正常。
  如果溫度達不到,那麽彩料的發色,也是比較暗淡的。
  這裏,青花和釉裏紅,就產生了矛盾點。
  溫度低了,青花發色鮮艷,但是釉裏紅顏色會十分暗淡。
  溫度高了,青花發色會沈暗,但是釉裏紅卻發色鮮艷。
  就是這樣,因燒成合格品很困難,所以青花釉裏紅產品極為名貴。
  人類就是有壹個劣性根,那就是,越是難以做到的,就越是想要做,就越是想要得到。
  所以,雖然釉裏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是與青花相結合在壹起進行裝飾,故而被稱為“青花釉裏紅”。
  其特點既有青花的“幽靚雅到致,沈靜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裏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
  因此,青花釉裏紅瓷,成為我國珍貴的瓷器品種之壹。
  從現有考古和傳世材料來看,這種工藝技術發展成熟的歷史比較漫長,它自元代創燒後,在明代發展緩慢,成功的制品不多。
  清康熙時期的青花釉裏紅工藝,有所恢復和發展,發色成功的制品見多。
  而雍正時期,則是這種釉下彩工藝,最為成熟穩定的時期。
  傳世的雍正青花釉裏紅器,大多呈色鮮艷穩定。
  乾隆時期的青花釉裏紅器,雖然制作較多,但釉裏紅的顯色技術開始退步,到清中晚期則又走向衰落。
  從這裏就能知道,青花釉裏紅是很難燒制的,其原因也不止是青花和釉裏紅兩種釉料的沖突,因為就算是單獨的壹種釉裏紅,也很難燒制成功。
  這裏看的就是燒窯技術,而陳文哲最不怕的就是燒窯,因為他有大師級燒窯技術。
  原來他沒有意識到燒窯技術這麽重要,但是通過壹次次開發,獲得的燒窯技術越來越全面,他才發現,這才是根本。
  這壹次,他只是想到了要燒制青花釉裏紅瓷器,就再壹次獲得了大量的燒窯技術。
  燒窯,怎麽燒是壹種技術,控制溫度是壹種技術,而怎麽通過控制溫度,讓窯內器物,或者更加準確的說,讓窯內的彩料怎麽發色,就更是壹種絕頂技術。
  在燒制青花釉裏紅這裏,主要是控制銅花的燒制。
  銅花,也就是氧化銅,是壹種很奇特的金屬,如用氧化焰燒成時呈青綠色,只有用還原焰燒成時才能呈紅色。
  在還原氣氛下,彩料中的氧化銅,被還原成了氧分比例少的氧化亞銅,或不含氧的純銅。
  與同為使用氧化銅做著色劑的高溫紅釉壹樣,釉裏紅的紅色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是“以純銅細小粒子呈懸浮狀態存在的,銅的微粒直徑只有大約為千分之九毫米左右,近似膠體,顏色與普通金屬狀態時不同”。
  這種膠體“在極細小時呈黃色,稍大就呈紅色,更大些時又呈青色”。
  因此,為了能使氧化銅還原成合適的呈紅色的純銅細小膠體,燒窯時對窯內火焰的性質和還原氣氛用時的長短的把握,就顯得十分關鍵。
  即在燒窯過程中的彩料,當還原作用適合時呈紅色,過度會使色調發暗。
  在用中性焰或氧化焰燒成時呈紫、青、綠色;
  如未能完全熔融,便呈灰鼠色乃至暗紫色。
  若熔融過度,便褪色成為橙黃色或白色。
  此外銅在800℃以上,有易流動和揮發的特性。
  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會與面釉熔融,並通過釉泡溢出體外。
  因而,現出紅色只要少量的銅就夠了,當銅的摻和量在0.5%以下時,所出的顏色最好。
  所以控制好彩料中銅的含量,也十分重要。
  而燒成溫度對釉裏紅的顯色,也有很大影響。
  溫度過高銅全部揮發,溫度過低則釉面發濛,紅彩不能顯現亮紅色。
  壹般溫度在1200℃以上比較合宜,最高不能超過1280℃。
  為了避免銅的揮發,燒成中高溫階段不宜時間過長,故燒窯時窯位的選擇也極有關系。
  可見釉裏紅的制作,從彩料的配制,到燒窯時火焰的性質,溫度的高低,還原氣氛的用時,甚至窯位的選擇等種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對制品能否呈現純正的紅色產生影響。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