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千九百零二章 世界最珍貴的根雕
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
2023-12-17 10:41
樟木在民間有用來制作家具,雕刻品、木制品和家裝。
這是壹種建築和家具用才,不變形,耐蟲蛀。
樟木木質細密,有天然紋理,質地堅韌,不易折斷,也不易產生裂紋。
民間多用樟木雕刻佛像,不用說這自然也是壹種很好的雕刻用木材。
既然民間多用來雕刻,那保有量自然就高。
而這麽多珍貴木材制作的木雕,怎麽才能傳承千古?這自然需要好好保養。
就說根雕,根雕的保養就須註意很多關鍵點。
根雕的保養,主要是防止根雕作品在陽光下直接照射,更忌陽光長期照射。
過強的光照會使作品顏色褪化,表面蠟層熔化,漆膜老化而脫落,甚至出現材質開裂等現象。
既然不能強光照射,那麽肯定也要防止根雕作品在過陰暗潮濕環境中存放。
濕度過高,易滋生黴菌和病蟲害,造成黴變、蟲蛀、產生腐爛空洞現象。
根雕作品壹般不宜水洗,更忌水中浸泡,註意空氣流通。
期間還要防止化學物質腐蝕性的東西,接觸根雕作品,以免發生化學反應,引起根雕表面保護膜毀壞或起殼等現象。
在室內擺放的位置應遠離門口、窗口、風口等空氣流動較強的部位,更不要受到陽光強烈直射。
不宜放置於明火、火墻、火炕、火爐的附近。
冬季不要擺放在暖氣附近,切忌室內溫度過高。
不宜放置在極潮濕或者極幹燥的室內——在很潮濕的環境裏,部分木雕工藝品就會長“毛”。
例如綠檀工藝品,就會吐出銀白色的絲出來。
太幹燥的環境,木雕工藝品有的可能會部分出現開裂的現象。
要保持表面清潔。因其完全暴露在外,易沾灰塵,尤其是雕刻部分,更易積灰。
而灰塵中帶有種種氧化物及雜物,要及時將它清除掉,否則就會造成工藝品表面受腐蝕。
日常可用含蠟質的,或含油脂的純棉毛巾揩擦。
壹般有條件的可以半年打壹次蠟,然後再用幹棉布去油拋光,註意不宜用帶水的毛巾擦拭。
這些其實都是軟保護,還有硬保護,就是避免創傷。
在收藏中要盡量避免撞擊與碰擊,尤其是金屬器具的碰撞。
特別是透雕部位,應該要重點保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防蛀防蟲。
蟲害多為各種蛀木蟲和白蟻,收藏愛好者可采用化學防蛀法。
如放置樟腦丸,或者可以用平時噴蚊子用的噴霧劑,對準有蛀蟲的部位噴幾次。
而根雕之所以那麽仔細的保護,肯定是每壹件根雕,原則上來說,都是獨壹無二的。
每壹件根雕,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奇跡,特別是其中壹些珍惜品,更是巧奪天工,自然要保護好。
只有走進根雕收藏圈,才會真正明白,每壹件好的根雕的出現,有多麽難。
而且現在陳文哲才知道,原來根雕在全世界範圍內,只存在於我國且風靡全球。
也是現在他才知道最大的根雕有多大,那是壹件32米巨型根雕《清明上河圖》。
該作品長達32米,寬2.2米,高2.8米,由十余名工匠共同趕工,耗時近4年完工。
它也應該是世界最珍貴的根雕,因為他的材質是由壹件巨型的烏木雕刻而成。
這款烏木樹齡超過5000多年,取自岷江之底。
此烏木長27.5米胸徑1.92米,重量近30噸!
它通體黝黑,形似臥龍!
由我國國內的十多位頂尖的雕刻藝人,將明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放大至兩倍,歷史15600多個小時完成的!
而且是創造性的,立體再現了原作的全貌!
所以,制作根雕,首先看選材。
有好的材料,才能有好的作品,這是前提,也是關鍵。
選材是根雕制作的第壹步,也是最重要的壹步。
無論是產於太行山脈懸崖峭壁上的太行陳化崖柏,還是分布廣泛的毛竹,這些材料經由大師的手,總能讓人眼前壹亮。
要做好壹件很精巧、很有靈氣的作品是比較難的。
主要難點在於要根據樹根的天然外形去構思創作,制作過程更是要邊做邊根據情況修改,並且需要有大量的生活閱歷去支撐。
比如說做壹個壽桃,不能閉門造車,構思開始之前,要先去到桃園裏面看,葉子和樹幹是怎麽連接的,比例是什麽樣的。
而在我國,像是清明上河圖這樣的根雕,也不少見,比如壹件全長680米的巨型根雕五百羅漢陣。
這件是目前全球最長的巨型根雕五百羅漢陣,由壹位大師歷經十年創作的作品。
還有最重的根雕,是壹座巨型獅根雕。
這件根雕重達30噸,長11米,高4.2米。
據根雕的加工者介紹,這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壹頭“獅子王”。
它是由4名根雕師傅,花了半年多才完成,光加工費就100多萬元。
有兩件比這個稍微小點的,是兩只根雕“神牛”。
長為9.6米,高4米,重量各為12噸和15噸。
這兩件根雕為樹齡3000余年的整根楠木樹根雕成,通體的毛發巧妙地由無數個根瘤來體現。
再就是猛獁根雕,就連猛獁的牙,做的都很逼真,身體上的紋理看起來也非常的滄桑!
動物當中還有獵豹,人物當中有群仙,這些都是難得的珍品。
比如獵豹根雕,雖然是根雕中的“巨無霸”,但是在細節做工方面,是壹點都不輸給小擺件作品的。
通常來說,壹件巨型根雕作品,需要十幾個師傅壹起合作數月以上才能完成。
所以根雕創作耗時長,從選材、造型、構思和制作,直到命名,短則三五日,長的要半年時間。
根雕創作的構思,必須著眼於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之形,自然之美。
而壹切人為藝術的再創造的痕跡,應該隱藏於自然之美中。
構思中應對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觀察,反復揣摩後方能定型。
陳文哲看到的不少根雕作品,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將竹節制作成烏篷船,與之相連的竹根雕刻成漁翁。
竹根張牙舞爪的根須,織就成為漁翁身上的蓑衣。
還有幾只鸕鶿立於船上,栩栩如生;
壹棵崖柏制作的迎客松枝葉招展,在樹葉掩映之下,壹個鳥巢若隱若現,內有三只幼鳥嗷嗷待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