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瘋神狂想

都市生活

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陶藝勻工作室之中,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百七十四章 極致高仿

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

2023-12-17 10:38

  雖然不認為是真品,但是架不住武二催促。
  陳文哲戴上手套,小心的把東西,從禮盒之中取出來。
  這可真是壹件重器,拿在手中,十分壓手。
  這件青花雲龍紋梅瓶高41.6cm,口徑6cm,足徑14cm。
  梅瓶折沿,細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
  足底無釉,泛火石紅色。
  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雙弦線,把紋樣分成5層。
  肩部繪卷草紋和下垂雲肩紋,雲肩內繪纏枝菊紋,雲肩紋間飾卷草紋。
  腹部繪雲龍紋,脛(jìng音徑)部繪卷草紋和仰蓮瓣紋。
  可以說,元青花上該有的都有了,但是,這只是外表。
  元青花的造假,是從民國開始的,因為當時國內沒有人相信青花瓷在元代就有了,都以為是明清之後的東西。
  所以,之前是沒有人仿制的,因為國人根本不知道元青花的存在。
  這東西是外國人發現的,這是不是很諷刺?
  景鎮的瓷器是在明代永樂才開始寫底款的,所以永樂後的明、清瓷器都非常好確認。
  在明代前的元代,由於統治的時間短,不夠形成自己的特點,也沒有款識,所以缺少有說服力的物件,來論證這個時期的瓷器。
  壹直到八九十年前的壹位叫波普的英國人,經過對土耳其和答應博物館的瓷器做對比之後,才得出元青花瓷的結論,並發表出來。
  而這壹主要論證的物件,就是“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
  跟這件壹樣,也是雲龍紋,而且在故宮博物館中也有壹只青花雲龍紋梅瓶。
  這壹件,很可能就是根據那壹件仿造出來的。
  其他陳文哲不知道,通過手感來查看器型,他是專業的。
  這件青花梅瓶,做工倒是很細膩,雲龍紋描繪得,形象也算鮮明,但是器型可說不上秀美,特別是重心,居然有點傾斜。
  這完全是因為制胚工藝不合格造成的,這件梅瓶可是有四十多厘米高。
  器胚不行,達不到大師級水平,這跟外表的做工、青花和雲龍紋,有著明顯的區別。
  在古代是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燒制這麽高大的重器,制胚的師傅怎麽可能是普通人?
  這就是陳文哲不願意碰元青花的原因,如果不是他手感超強,哪裏會看得出內部器胚的壹些缺陷?
  只是看壹看外在的青花、做工和雲龍紋,壹般就投降了。
  要是沒有點水平,此時應該是心頭小鹿亂撞,以為自己遇到了國寶。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看元青花外在的青花彩繪、技法是什麽樣,可以說各種特點都普及了。
  比如卷草紋或雲頭紋邊飾,還有如意雲頭紋、蕉葉紋什麽的,可這些東西都是看得見的,是可以被模仿的。
  不能被模仿,或者說沒法模仿的是胎,這也是很多古玩造假的,都玩接底的壹個重要原因。
  元青花的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致,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
  還有,元代的器胎,是使用麻倉土制作的,老化之後,看到的器胎底足,沙眼是很可能出現的。
  所以,真正的元青花底胎,看著十分粗糙,但是用手壹摸,卻感覺十分細膩,這就是典型的麻倉土的特征。
  到了此時,陳文哲已經差不多摸清楚了,這件元青花的套路。
  這壹件瓷器,好像除了胎,其他都是大師級工藝,這不是技術不行,而是為了麻倉土。
  要知道,現在的麻倉土已經絕跡,而沒有麻倉土,就沒法仿制元青花。
  如果陳文哲沒有猜錯,這件瓷器的內胎,應該就是壹件使用麻倉土制作的梅瓶。
  它肯定不是元代的,很可能是明代,要知道,明代萬歷之前,還是有麻倉土的。
  這就對上了,那位未知的造假大師,利用了壹件明代的器胚,復窯重燒,高仿了這麽壹件元青花。
  他的制瓷工藝應該很厲害,但是對於元青花的內胎,他卻毫無辦法,只能被迫使用這麽壹件略有瑕疵的老胎。
  這樣高仿壹件元青花,就很容易騙到行內的高手了。
  陳文哲看了壹眼武二,真不知道,這東西他是從哪裏弄來的。
  到了此時,陳文哲變得更加認真。
  除了看胎,就是看釉,現代鈷料和元代鈷料肯定是有區別的。
  其實,對收藏界沖擊比較大的,還是近十多年出現的仿品。
  現在工藝水平遠高於過去,資訊也更發達,仿制者通過各種渠道,輕易就可以接觸到真品。
  這樣的條件,要好於清光緒、宣統、民國時期。
  不過,現在繪畫所用的青料,基本上是化學青料,也就是化學制品氧化鈷。
  理論上,比較純粹的化學青料,可以調制出任何呈色的青花發色,可實踐上,做到此事卻極為困難。
  氧化鈷是黑灰色粉末,淺灰綠色粉未、或者桃紅色粉未,調制出來的顏料顏色,不等於1300度高溫燒制以後的青花呈色。
  要從結果(青花呈色)反推起因(氧化鈷原料的配比)是極為困難的,需要大量的工藝摸索。
  氧化鈷呈色效果比較濃烈,仿元青花之所以盛行,其中壹個原因,就是元青花呈色也比較濃烈,容易蒙混過關。
  許多收藏者看到元青花就躲,肯定與這壹點有關。
  化學青料畢竟與天然的蘇麻離青,有很大的差別。
  化學青料比較純粹,而蘇麻離青含有很多雜質,要用化學青料配置成蘇麻離青,肯定不會很容易。
  這樣壹來,高仿者要想做到面面俱到,就要耗費大量資金。
  他們可是為了賺錢,可不是為了追求藝術,所以,很多細節他們就算明知道可能被人識破,還是不會去做。
  就比如這件元青花,他的兩個主要破綻,壹個是器型不太規整,另外壹個就是模仿蘇麻離青的青花料。
  至於底胎露出的麻倉土,那是真的,誰也找不出問題。
  鑒定元青花,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蘇麻離青和麻倉土,只要這兩個條件達到了,其他都是小事。
  通過這件元青花,陳文哲也算是長了見識。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