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清

青玉獅子

都市生活

這倒黴催的天氣。 京郊的八裏橋博物館中,關卓凡坐在窗邊,看著天邊翻卷的烏雲,嘆了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五十八章謝恩還是謝罪

亂清 by 青玉獅子

2019-5-15 17:46

  即便恭王上的那個折子可以視做“謝罪”的折子,也是過不了關的。那個折子只是含含糊糊地說自個“荒唐”,可到底怎麽個荒唐法?是像上諭中指責的那樣;還是妳君臣對唔的時候,不小心放了個屁?
  妳不“謝罪”、“悔過”,我就把妳放出來,豈非說,是我處分妳處分錯了?
  在恭王沒有任何正式“謝罪”表示的情況下,兩宮就恢復了他的“內廷行走”和“仍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事務”兩項差使,其實已經算寬宏大量了。
  文祥想到恭王這邊居然壹直念不及此,不由渾身直冒冷汗。
  從毅勇忠誠貝子府出來,文祥叫人先去給寶鋆送信,約了晚壹點在鑒園會合,自己則趕到了曹毓瑛家裏。
  在曹家,和曹毓瑛兩個壹起,替恭王擬好了壹個折子,然後結伴往鑒園而來。
  到了鑒園,恭王和寶鋆都在等著了。
  文祥復述了關卓凡的話,寶鋆聽了,瞪大了眼睛,用手壹拍大腿,說了聲,“嗐!”是頗為失悔的語氣。
  恭王輕輕嘆了口氣。
  事實上,上不上這個“謝罪”折子,他不是沒有想過的。
  上了這個折子,就是認了蔡壽祺的種種攻訐,就是“立存此照”,就再也翻不得案,就只能從此做小伏低了!
  天潢貴胄的壹股傲氣始終頂在胸口,就猶猶豫豫,下不了狠心。
  同時。也存了僥幸之心,也許“西邊的”會疏忽過去呢?
  現在知道,自己太天真了。
  許多事情,由不得自己的性子。
  恭王緩緩地說道:“逸軒的意思,我明白。事已至此,該怎麽辦就怎麽辦。妳們說吧,我要做什麽?”
  文祥心中頗有不忍,但其勢已不能不發。說道:“明兒壹早,六爺要進宮謝恩。嗯,我和琢如,替六爺準備了壹個謝恩的折子。”
  曹毓瑛取出折稿,遞給恭王,說道:“王爺,請妳過目。”
  洋洋灑灑,披肝瀝膽,真是壹篇好文章——可哪裏是“謝恩”。根本是“謝罪”!
  但恭王很平靜,看過了,擡起頭來。說道:“很好。辛苦幾位,就這麽辦吧。”
  恭王如此配合,倒有點出文祥和曹毓瑛的意料,兩個人都非常欣慰。
  曹毓瑛說道:“我馬上就辦。這個折子,我給內奏事處打個招呼,叫他們接了就往裏邊遞。‘西邊的’安寢之前,壹定能夠收到。”
  於是趕回軍機處,找到值班的軍機章京,謄正後裝在黃匣子裏,然後密密囑咐了。由外奏事處而內奏事處,遞了上去。
  不是緊急軍報。卻用黃匣子,軍機處如此安排,不曉得是什麽緊要的事體?內奏事處不敢耽擱,腳不沾地地將折子遞進了長春宮。
  慈禧果然正準備梳洗了歇息,壹看見是恭王的折子,心中就曉得是怎麽回事了。
  看完了折子,快意無比:老六,妳總算服了!
  心想:“他”算得真準!
  明兒老六進宮謝恩,跟他說點什麽呢?當場就讓他回軍機嗎?
  壹邊思索,壹邊吩咐太監,把折子送到鐘粹宮去。
  慈禧說道:“跟母後皇太後說,六爺明兒要進宮謝恩。嗯,請母後皇太後明兒早壹點到養心殿西暖閣,我有話和她說。”
  第二天軍機叫起,奏對的政務之中,有兩項重要的人事任命。
  壹個是兵部尚書出缺,關卓凡奏請由曹毓瑛調補。
  曹毓瑛現在的“本職”是左都禦使。這個差使總領柏臺,需要道德聲望較高、形象相對“獨立”的人物來做,才叫人心服。曹毓瑛的長處在於籌謀策劃,又是眾所周知的恭王的“私人”,在人們的心目中,就不是那種“風骨挺拔”的人物。
  當初恭王把曹毓瑛放到這個位子上,主要是為他掙個“壹品”的功名,就是說,是為了“酬功”。既然如此,自然不免譏評。曹毓瑛在都察院,上下左右都不大順暢,做的實在不很痛快。
  兵部尚書這個位子,調兵遣將,籌餉練勇,正是曹毓瑛所長。而且,不像左都禦史,做兵部尚書,“能力比資歷重要”,也是大家可以勉強認同的。
  事前關卓凡沒有放出任何風聲,曹毓瑛萬沒想到這個餡餅會砸到自己頭上,心裏怦怦直跳。
  軍機奏對,不能有任何“失儀”的樣子,現在也不是“謝恩”的時候,曹毓瑛雖然心情激蕩,仍然壹默無言。
  曹毓瑛的遺缺,關卓凡奏請,由左副都禦使、署理禮部侍郎的潘祖蔭升補。潘祖蔭在士林中的聲望,遠在曹毓瑛之上。而且,潘祖蔭不是那種壹味悠遊金石林下的人物,肯言,敢言,壹向頗有直聲。由他來接左都禦史的位子,非常合適。
  這兩項人事壹通過,君臣都小小有朝廷“氣象壹新”的感覺。
  奏對完畢,關卓凡說道:“恭親王感念天恩,想當面跟兩位皇太後謝恩,現正在南書房候旨。”
  兩宮對視壹眼,慈禧微微壹笑,說道:“那就傳吧。”
  於是喊了太監進來,把當值的禦前大臣找過來。
  軍機奏對的時候,不比其他,關防森嚴,連禦前大臣都得遠遠避開。
  今天當值的禦前大臣是醇王。醇王進得東暖閣,領了旨,興沖沖往南書房去了,為他的六哥“帶班”覲見。
  軍機大臣正待跪安退出,慈禧突然嘆了口氣,說道:“唉,皇帝的功課,真是叫人不省心!”
  這句話說的沒頭沒腦,大家夥兒都是壹楞。
  慈禧繼續抱怨:“下了書房,問起功課,瞎三話四,差不多就是‘壹問三不知’了,妳們說說,這麽下去,可怎麽好?”
  皇帝在弘德殿“上學”,“總司弘德殿稽查”的是醇王,承認“聖學”有問題,就是指責醇王的差使辦得有問題。
  壹時間大家都有點不大好接這個嘴。
  關卓凡卻知道,慈禧確實是對小皇帝的功課頭疼,倒不是借此對醇王表示什麽不滿。只是禦姐為什麽在這個節骨眼上提這個事,他壹時間還沒想明白。
  小皇帝的功課為什麽不好,關卓凡比慈禧這個當媽的更清楚壹些。
  這個其實真怪不到醇王頭上。
  醇王這個“總司弘德殿稽查”,能夠“稽查”的,不過是壹些小皇帝的飲食、筆硯、書包這種瑣碎的事情。
  小皇帝的功課不好,說到底是師傅“不好”;而皇帝的師傅的選擇,還輪不到年輕的醇王說話。
  小皇帝的師傅,主要是兩位,壹位倭仁,壹位徐桐。
  在關卓凡看來,這兩位師傅,都選得莫名其妙。
  倭仁理學大家,“學問”自然是好的。可倭仁為人,極其古板,他那張臉,沒人知道笑起來是什麽模樣。同僚們不曉得,可憐小皇帝也不曉得。
  倭仁授課,學生雖然是皇帝,但他從來不假辭色。皇帝學不好,他的臉色愈加難看;學得好,從不褒揚。
  小皇帝見到他,就怕,就煩,這個學,怎麽上得好?
  偏偏倭仁講得是《尚書》,壹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叫他在這詰屈聱牙的文字和典故中打轉,怎能不暈?
  關卓凡想,別說小皇帝了,換了老子,壹樣學不好啊。
  至於徐桐,前文說過了,依附倭仁,以理學裝點道貌,不好說他是偽君子,但真實的學問是很有限的。肚子裏的貨色,不過壹部《太上感應篇》,壹部《了凡四訓》。整天捧著壹部《袁了凡功過格》,填填寫寫,叫人好笑好氣。
  正途的儒宗翰林壹向是瞧徐桐不起的,可他居然因為倭仁的關系,當上了皇帝的師傅,真正是欺負兩個禦姐沒文化!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