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清

青玉獅子

都市生活

這倒黴催的天氣。 京郊的八裏橋博物館中,關卓凡坐在窗邊,看著天邊翻卷的烏雲,嘆了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六十四章烈火烹油

亂清 by 青玉獅子

2019-5-15 17:46

  關卓凡心情很好。【
  “美利堅訪華代表團”乾清宮覲見次日,代表團便發出壹份“照會”,感謝中國政府的盛情款待;同時,約翰遜副總統以個人名義,給關卓凡寫了封熱情洋溢的信,主題思想和“照會”是壹樣的。
  這兩份文字隨即被公之於眾。
  同時“曝光”的,還有“訪華代表團”隨團記者給美國國內報紙寫的壹份“通稿”。
  這三份文字,雖然長短、語氣、詳略不壹,但有壹個明顯的共同點:除了努力渲染中國政府和人民的“熱情、友好”之外,還極力揄揚中國的宮殿苑囿之美,通篇充滿了“極其壯觀”、“前所未見”、“真正的奇跡”壹類字眼,反復贊嘆“帝國文明”之“偉大”,壹再聲稱,對“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留下了“終身難忘的美好印象”。
  這固然是關卓凡和美國人勾連好的“輿論宣傳”,但美國人的嘉言懿語,也並非違心的諛辭。美利堅的土包子們,確實也沒見過多少世面,和杜立德入覲的情形仿佛,紫禁城宮殿群的恢弘壯麗,令“訪華代表團”中的每壹個人,都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這幾分“軟文”,確實起到了烈火烹油的效果。
  上至兩宮皇太後,下至市井小民,都難免得意:多久沒聽到洋人這麽捧咱們了?
  支持放美國人進紫禁城、在“天子正衙”的乾清宮覲見的人,面對不以為然者,也更加理直氣壯:客人來了。自然要把家裏最好的東西擺出來。窮家小戶尚且如此。況乎天朝?不如此,何以“盛陳威儀”?隨便找個偏僻地方見客,沒的叫洋人看輕了咱們!
  北京城內,“美利堅訪華代表團”引起的熱烈氣氛,較之周馥在京之時,猶有過之,已接近“狂熱”的程度。
  代表團的成員,發現自己幾乎沒有法子在北京城內自由活動。不是中國政府不許可,而是只要被認出是“美利堅訪華代表團”的人,北京市民便會大量聚集,嬉笑圍觀,以致前後道路都水泄不通。
  美國代表團的人,若要出門,必得中國政府事先做好安排,派出足夠人手,關防開道,方能成行。
  宣武門瞻雲坊“外事賓館”的關防。也不得不加強了。因為,胡同口外。從早到晚,壹直聚集著壹大群抻脖子看熱鬧的閑漢,入夜才會慢慢散去。
  茶館、酒樓、戲園、賭場、妓竇、浴室,市井阛阓之間,第壹個話頭,壹定是這個“美利堅訪華代表團”。內務府堂郎中貴寶說過的“那個口沫橫飛的勁兒”,“大婚”都已經比不了了。
  話說北京天子腳下,人們是見過大世面的,也並非沒有見過洋人,但這支“美利堅訪華代表團”,對北京人來說,卻似乎是壹個全新的物種。
  這是怎麽回事呢?
  和別的洋人不壹樣,美利堅人是“盟友”,還是“血盟”——和紅頭發、綠眼睛的洋鬼子,第壹次把關系拉得這麽近,這個感覺,頗為奇妙。
  還有,這批美國人,是進過紫禁城的,和咱們的皇上和皇太後,可都是見過面兒了的。
  紫禁城、皇上、皇太後……從宮裏出來後,再看這幫子美國人,不但愈加親切,簡直還有點兒晃眼——怎麽金光閃閃的?
  除此之外呢?
  關卓凡發現,這個時代的中國,真的是壹個“群氓”的社會,對於文化水平低下、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普通民眾,影響和控制他們的思想,把某件事情吹得天花亂墜,叫民眾為之歡欣雀躍,不算壹件多麽困難的事情——前提是“上頭”堅定如壹,真正壓制住朝臣中的異見,尤其是言路上的異見。
  不能以“虛己以聽”的名義,左搖右擺。
  特別是某些事情,其實只是觀念問題,並不直接傷害反對者的切身利益——這種時候,只要“上頭”足夠強硬,反對者遲早會偃旗息鼓。
  洋人進京、進宮,以萬國公議的禮儀,覲見皇上和太後——就屬於這種性質。
  對外來事物,由“脫敏”而“接受”,由“接受”而“歡迎”,在這種心態下,技術、制度、文明的引進、更替,才成為可能,才會事半功倍。
  嗯,勢頭很好啊。
  關卓凡還有壹個收獲,看似並不起眼,但其實意義重大:
  “訪華代表團”給中國政府的文書,漢譯的名字,正式采用了“照會”二字。
  “照會”在中文中,有以上淩下之意,朝廷對藩屬行文,就多用“照會”壹詞。因此,道光二十年之前,朝廷行文洋夷,有時會用“照會”的字眼,但倒過來,卻是“違制”,是絕對不予接受的,壹定要洋人用“申呈”、“稟貼”等說頭。
  道光二十年之後,洋人不肯再低聲下氣了,要求行文用詞,“彼此平行”。這個皮,壹扯就扯了二十多年。對此,朝廷壹直含混推諉,中國和西洋諸國文書往來,其實弄成了各說各話的局面。
  美國請軒軍“助剿”,駐華公使蒲安臣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遞的那份《請準華爾等募義勇赴美平亂貼》,就是壹份“稟帖”。那壹次,是美國有求於中國,在文書的格式、詞句上,不能不屈己從人。
  這種字眼上的較勁,源於陳舊的“天朝”體制和觀念,對正常的外事往來,造成了相當負面的影響。如果不改,中國就無法和“文明國家”展開真正的正常交往,近現代化神馬的,也就不必提了。
  借“美利堅訪華代表團”的東風,朝廷終於以明發上諭的形式,正式宣告:從今以後,對泰西各國行文,“彼此平行”,壹律都用“照會”。
  外交文書,“彼此平行”,各用“照會”之說,其實在辛酉之後,便已既成事實——不然妳的文書,人家根本不接。這道上諭,只是對於這個事實予以了官式的承認。不過,各國駐華公使館,依然對此壹致表示歡迎。
  “照會”分“正式照會”和“普通照會”,“美利堅訪華代表團”發出的“照會”,是這道上諭發布後,中國政府收到的第壹份“正式照會”。
  門房來報:“英吉利國公使阿禮國爵士求見。”
  關卓凡接過帖子,見上面端端正正寫著具名“教愚弟阿禮國頓首”——是漢字,還是毛筆寫的。
  不由壹笑:“他也學會這壹套了。不曉得若講起‘禮儀’,合不合他駐華公使的身份?”
  掏出懷表來看了看,剛交申初,點了點頭,說道:“他倒是準時——請阿禮國爵士書房見面。”
  外國公使和中國官員談公事,正常情況下,地點不是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就是在顧問委員會,拜訪私宅,是很少見的情形。
  這意味著,這壹回,阿禮國要和關卓凡談的事情,第壹,十分緊要;第二,不宜入第三者之耳。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