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清

青玉獅子

都市生活

這倒黴催的天氣。 京郊的八裏橋博物館中,關卓凡坐在窗邊,看著天邊翻卷的烏雲,嘆了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五十三章江戶行

亂清 by 青玉獅子

2019-5-15 17:46

  廢除天皇既不可行,那麽就不得已求其次——將登基後的女天皇和倒幕派,最大限度地區隔開來。
  女天皇西渡中國,倒幕派想和女天皇取得任何形式的聯系,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再利用女天皇的名義進行“倒幕”,其說服力和號召力便很打折扣;時間長了,日本人亦會不可避免地對天皇產生疏離感,從而降低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作用。
  倒幕派少了天皇這面旗幟,難以形成對付幕府的合力;而以幕府可憐的施政能力,也不可能真正壓服倒幕派。日本的運氣如果夠好,大概能保持壹種“有秩序的混亂”;運氣不好的話,最終開啟新戰國時代,妳來我往,乒乒乓乓,沒完沒了。
  吾之所欲也。
  還有,像中川宮朝彥親王這種人,再怎麽“親慕”,也是皇族。而從根本利益上來說,皇族和幕府永遠是對立的。天皇西渡中國,留在京都的皇族便完全失去存在感,假以時日,必被慢慢“陰幹”。皇族是天皇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皇族衰喑,天皇的存在感也會大為減小。
  女天皇西渡中國,壹國元首,長時間滯留他國,不論就中、日當時的政治現實而言,還是考慮到“國際觀瞻”,都需要有壹個好名目。
  有沒有合適的名目呢?有的,壹個是“求學”,壹個是“治病”。
  德川家康制定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開宗明義,打頭的壹條便是:“天子諸藝能事,第壹禦學問也。”就是說,天皇要幹的事,主要是鉆研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治國理政,那是將軍的事情。
  瞎折騰了這些年頭,現在要回歸正途。
  其時的日本,還沒有“脫亞入歐”——以後大概也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在文化上,是將自己和中國視為壹體的。清興明亡之後,日本甚至壹度認為自己比中國還中國。既承認中國是日本文化的“本體”,天皇西渡中國“講求學問”,“垂範後世”,就是說的過去的。
  這個事情,幕府和中國完全可以將其包裝成壹個“偉大的”的“文化工程”,“超邁先賢”,“教化百代”。這個,“鑒真東渡”、“玄奘取經”固然不在話下,就是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要瞠乎其後啊。
  至於“治病”,和宮確實有病,日本的醫生也確實治不好,怎麽辦涅?
  到英國、美國去治?妳不曉得和宮親子內親王——咱們未來的女皇陛下,秉承皇兄孝明帝遺誌,壹向以“攘夷”為己任嗎?妳叫陛下到英夷、米夷的地頭上去,叫“醜夷”長滿紅毛的大手在陛下的yu體上摸來摸去——那是治陛下的病嗎?那是要陛下的命吧!
  只好到天朝去治啦。
  說句實話,單就醫療技術水平而言,如果不把洋人計算在內,當時的中國,大概還不如日本。因為“蘭學”淵源,日本有相當數量的“蘭醫”——就是西醫,有的水平還相當之高,比如楠本稻。而在中國,掌握近現代醫學知識的醫生還是鳳毛麟角。
  當時中國對日本的優勢,主要在於物產相對豐富,國人尤其是統治階層,食物來源更加多樣,飲食結構更加合理,熱量和營養攝入更加充足。
  不過,這些小小細節,相信日本人也註意不到。天朝上國嘛,除了文明制度,其他方面,自然也應該比日本發達,陛下西渡“榮養禦體”,也說得過去吧。
  關卓凡的想法是,“講求學問”是臺面上的說法,“治病療養”是臺面下的說法,以此給外界造成壹種“名為求學,實為治病”的印象。這樣,“天皇西渡”,臺上臺下,便都有了壹個比較說得過去的名目。
  幕府的“富士山號”、“翔鶴號”和“麾日號”,加入了中美特混第二分艦隊,由大阪灣出紀伊水道,浩浩蕩蕩,向江戶駛去。
  “富士山號”是將軍大人的座艦,“翔鶴號”是其他幕府重臣的座艦,“麾日號”則是護衛艦。
  德川慶喜本來意氣風發,可是中途發生的壹個小插曲,影響了將軍大人的好心情:“麾日號”鍋爐故障,失去了動力。
  “麾日號”上還有風帆,也能繼續航行,可是速度大大減慢,單靠“麾日號”自個兒,趕不上大隊。於是,“麾日號”只好掛在壹艘美艦的後面,被人家拖著走。
  妳還是“護衛艦”,真打起仗來,這副德行,怎麽能夠指望妳“護衛”?
  想到這裏,將軍和幕臣們都大皺眉頭,至於在中國人和美國人那兒丟面子,更加不必說了。
  除此之外,壹路順利,龐大的艦隊如期抵達江戶灣。
  江戶再次“舉城出迎”,將軍大人和關貝子再次“攜手入城”。
  江戶是日本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壹,人口已達百萬,比起上海、倫敦、紐約,亦不遑多讓。但是,關卓凡卻有壹種奇怪的感覺:這個城市開始蕭條了。
  雖然,他從未來過這個地方,本時空的江戶也好,原時空的東京也好。
  關卓凡的感覺是對的。
  江戶的人口雖多,但人口結構卻很畸形:將近壹半的人口為武士。這些武士,主要是兩大類,壹是幕府的“旗本”,二是因“參覲交代”制度來到江戶的各藩藩士。
  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後,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要求天下大名在江戶修築藩府,大名的正妻和世子在江戶居住,大名本人則每年壹次,入江戶幕府“參覲”。這樣,壹年下來,大名便壹半時間呆在江戶,壹半時間呆在自己的領地上,此謂之“交代”。加起來,就是“參覲交代”。
  實施這個制度,壹來,大名的妻、子成為幕府事實上的人質;二來,大名壹半時間花在江戶,對自己領地的控制必然減弱;三來,也是最重要的,在江戶修築藩府,將養數量龐大的人員,加上每年往返扔在旅途上的花費,大名要將大量資金用於“參覲交代”,給本藩財政造成很大壓力,幕府則借此達成壓制和削弱大名實力的目的。
  這近五十萬的武士,不事生產,是壹個純粹的消費階層,江戶就依靠這支龐大的武士團的消費而繁榮。
  但近年來,幕府權威消減,諸藩愈來愈不願意執行“參覲交代”制度,有的大名,把老婆孩子都撤回本藩,好幾年不來江戶壹趟,幕府也無可奈何。“參覲交代”的減少,帶走了大量在江戶生活的武士,也帶走了他們的消費。
  幕府自身財政狀況的惡化,也使附食於幕府的“旗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江戶市面上來源於“旗本”的消費也在減少。
  還有,隨著“尊王”運動的興起,日本的政治中心開始由江戶向京都轉移。有“尊王”傾向的大名不必說,連將軍和最重要的幕臣都開始長駐京都。其余各藩有樣學樣,紛紛縮小江戶的藩府規模,擴大京都的藩府規模。這些,都進壹步減少了江戶的武士的人數。
  現在,倒幕派氣焰大滅,“尊王”也很快會變得不合時宜,幕府將軍能夠重拾權威,江戶城能夠重新繁榮起來嗎?
  將軍大人和關貝子並轡而行,進入江戶內城。
  江戶內城,就是幕府將軍的“皇城”,這座原時空明治維新之後成為日本皇宮的城中之城,恢弘壯麗,遠超京都的皇宮。
  京都的“皇城”,裏邊還有公卿的宅邸,但江戶內城不同,完全是將軍壹人所有。原先,“禦三家”的宅邸也在城內,後來出於防火的需求,都遷了出去。
  江戶內城本就是城中之城,但城中又有城,分為“本城”、“西城”和“吹上禦庭”。
  “本城”是將軍大人的居住和辦公之所,幕府舉行各種儀式的外廷——“表向”,也在這裏。
  “西城”,是世子和世子妃的住所,前任將軍——大禦所、夫人——大禦臺所也住在這裏。
  “西城”裏邊,有兩處苑囿,分別叫做“山裏”和“紅葉山”。其中,“紅葉山”上的“東照宮”,供有德川家康等歷代將軍的靈位。
  不過,天璋院、和宮兩位前將軍夫人,目前還都住在“本城”內。
  “吹上禦苑”則是壹片廣大的禦花園
  江戶內城有護城河環繞,“本城”、“西城”、“吹上禦苑”,又各有各的護城河。
  城墻高大,宮殿巍峨,庭苑秀美,山川起伏,氣象萬千。
  說說“本城”。
  “本城”分“本丸”、“二丸”、“三丸”,其中,最重要的是“本丸”,幕府將軍就住在這裏。
  其中,“本丸”再分成三部分:
  “本丸表”,是前面提到的外廷——“表向”之壹,不但是本城,也是整個江戶內城的“正殿”,相當於京都“禦所”的“紫宸殿”,中國紫禁城的“太和殿”。
  “中奧”,將軍本人的住所和辦公場所。
  “大奧”,將軍的後宮,“禦臺所”和妾侍們的住所。
  幕府先在“紅葉山”的“東照宮”內,舉行了“壹橋慶喜入承德川宗家”的儀式,“壹橋慶喜”正式更名為“德川慶喜”,成為德川家的“當主”和“家督”,並告祭家康公以下列祖列宗。
  接著,回到“本丸表”,舉行了德川慶喜接任第十五代征夷大將軍的儀式。
  在“本丸表”的這個儀式,關卓凡受邀全程觀禮。
  儀式剛剛結束,大奧裏面傳出消息:和宮內親王,請求和大清國毅勇忠誠固山貝子會面。
  rs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